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获取复杂物系微相结构或自组装形态。在约束体系嵌段共聚物的微相分离形态、表面活性剂和聚电解质混合体系的相互作用和自组装结构方面的研究处于领先,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管道约束体系模拟成果作为封面文章发表于MacromolecularTheorya
dSimulatio
s杂志(MTS200615674);采用大体积、场放大进样和与瞬间等速电泳结合的预富集方法,将移动化学反应界面用于生物基体中的药物分析,增加了检测灵敏度,初步解决了高盐基体中样品的富集分离。本研究方向学术带头人为冯剑副教授。成员薛连海有教授、郑建东讲师(博士)、李敏副教授、吴霖生副教授、孙艳辉博士、张汆博士。3、教学与人才培养根据“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建构高水平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培养方案、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学管理、专业特色和评价体系、实验基地、文献资料、研究所(室)等),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们的不懈追求。为此:(1)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5
f坚持以人为本,在上级领导统一领导下,采用稳定和引进并重措施,抓好“教学”和“科研”两支队伍建设;重点加强学术带头人以及学术骨干和中青年教师的培养,“有为有位”“统筹兼顾”、;采用“教学、科研、服务”综合测评,最大限度调动工作积极性与创造性;积极鼓励教师申报或参加国家、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不断提高本学科的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发展环境和科研氛围,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横向课题;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增强学术气氛,每年外聘34名本学科知名专家、学者来系作学术报告并指导科研和教学工作,同时在本系内组织青年学者进行学术交流46次。成效显著,先后有4名博士学成如期而归,而且还引进了1名教授和3名博士。目前,本学科点副高职和硕士以上学历教师均达56以上。(2)时刻不忘“实验室、实践基地和仪器设备”建设本学科是一门实验科学,理论、规律、成果一刻也离不开实验的检验。没有实验室、实践基地和仪器设备,师资越强浪费越大,人才培养质量更是无从保证。多年来,我们扭住“实验室、实践基地和仪器设备”建设时刻不忘。除每年年终总结和计划及能关联的机会去争取外,做好规划和所需仪器设备的各种准备亦十分关健。仅2003年以来,实验室面积就从原来1500m2增加到4000m2。目前已拥有X射线衍射仪、同步热分析,智能傅立叶红外光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分子荧光分光光度计、气质联用仪等大型仪器,使我们的仪器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