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忠文化的新时代意义
作者:徐丹丹来源:《山东青年》2018年第04期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将“忠诚干净担当”作为新时代干部的标准。忠诚是共产党员必须坚持的原则和政治道德品格,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推进事业发展的政治保证。忠诚胜于能力、忠诚指引方向,党员干部须将“忠诚”作为立身之本,自觉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做到对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事业忠诚。
关键词:新时代;忠诚;党员干部
从词源字义看忠既是一种待人处事的态度,也是人对所认定的目标和事业的坚持与执着。“忠”不仅是古代圣贤智者所推崇的一种道德准则,对当今社会也有积极影响。我们要转换视角、发微探幽发现“忠”文化在历史与现代的碰撞下产生出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内涵。
一、“忠”观念溯源
传统文化积淀千年已融入民族血脉,成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基因”。饱含无数先哲智慧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撑。起源于春秋时期的“忠”文化是儒家推崇的重要伦理道德准则,从先秦诸子百家到宋明理学乃至近现代,“忠”文化不断与时俱进,成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备要素。
古之君子,忠以为质,在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体系中,“忠”是最为重要的伦理范畴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忠”文化的内涵具有多元性,秦汉以来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确立以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实施,以董仲舒为首的儒士颠覆了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到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平等相待的君臣之道,强化了社会等级观念,提出臣民必须绝对忠诚于君主。“忠君”、“忠主”思想开始成为封建社会核心思想,“忠”文化开始由丰富多元的伦理范畴向单向绝对化的政治统治手段转变。特别在宋明理学兴盛之后,“愚忠”思想达到极致,三纲五常上升为天理,成为钳制人心的精神枷锁,主辱臣死、绝食殉君、尸谏大统等事不胜枚举。
晚清和民国以来,一批思想觉醒的仁人志士拉开了对“封建忠君”思想的批判的序幕,严复、谭嗣同、梁启超等人相继对封建“忠君”旧说进行否定和批判,并开始结合时代需求对先秦“忠”文化进行继承与超越,寻求新的文化内涵。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孙中山以更宏大的视野探讨了“要忠于国,要忠于民,要为四万万人效忠,比为一人效忠要高尚的多”。民国时期思想觉醒的仁人志士为我们今天对传统忠德进行当代转换开拓了思路。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在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