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坚忍与刚强r
邓小平为国人所崇敬、为世界所熟知最大的原因莫过于改革开放。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将中国带入了经济发展的快车道,真正走向了“四个现代化”。无怪乎美国《时代》用“改变了世界,功绩史无前例”来形容他的贡献。r
不同的人物性格决定了不同的处世方式,也铺设了不同的人生轨迹,斯大林与毛泽东以极具威严的领袖风范统领自己的国家,丘吉尔和罗斯福以柔中带刚驾驭着自己国家历史的马车。而邓小平,以自己独有的坚忍与刚强向世界展示“三起三落傲立不倒”的处世哲学。r
1933年2月,初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长的邓小平因拥护毛泽东的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称为“毛派头子”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1966年“文革”开始后,因为派出工作组稳定局势而被批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6年,因为过于系统地纠正文革错误被毛泽东撤销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r
和许多被打倒的领导人不同(比如刘少奇),邓小平没有被打倒所难倒,可以说并没有被一棒子打死。当然,这与毛泽东的保护分不开(多数人认为这与邓当初被称为毛派头子及邓一直支持毛有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毛批邓为走资派但坚决否定了江青开除邓党籍的建议),但更为重要的是邓小平自身的坚忍。被流放江西“牛棚”、被软禁东郊民巷、子女被批判、最疼爱的儿子受迫害致残似乎都没能让邓小平对世界愤恨、对前途绝望,反而愈加坚定了他复出之后拨乱反正的决心。他,在等待机会。r
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之后,邓小平通过汪东兴向毛泽东表达了忠诚与重新工作的渴望。不久,邓小平获准回到北京担任副总理。毛泽东将邓称为“德才兼备,军政皆优,一个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非凡帅才”,他曾经对基辛格大赞邓小平,足可见邓在他心中的地位。也许如果不是邓小平在对“文化大革命”的看法上与毛泽东产生难以弥合的分歧,不愿意承认文化大革命的积极意义,毛泽东将更倾向于他为自己的接班人。但邓极力避免书面承认这一点,即使这样做有悖于自己“坚忍”的处世原则,因为他早已意识到在毛身后自己必须要对文革做出平反,所以他必须“刚强”,甚至不惜被再次打倒。r
我们似乎可以用“外强内柔”这个词来形容邓小平的处世原则。在对待党内纷争时,邓小平往往展示出超乎常人的忍耐,即使在毛泽东身后,在与华国锋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