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和保护”为例;探求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是以“我国山西省能源资源的开发”和“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为例;探求区域经济发展是以“我国的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和“我国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为例等等。同时还应该关注学生身边的事情,应该选取学生关心的事情,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可选择不同的乡土案例,体现地方特色、要因地制宜。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收集和整理身边的地理案例,加强地理案例资源库的建设。例如必修3第一章地理信息技术:可调查3S技术在泉州市各行业的运用状况;第三章河流的综合治理可以泉州的母亲河晋江的综合治理为例:晋江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调查研究、晋江现状问题分析、晋江未来发展与综合治理开发规划研究等为案例。其次课前准备也十分重要,主要包括学生的准备和老师的准备两方面:学生的准备主要是搜
f集材料、整理案例并分析其在案例教学中应承担的角色即个人分析和小组讨论;老师的准备应从内容的掌握、教学的重难点以及教学组织等方面着手,其中教学的组织最重要,如学生任务、时间安排、活动设计等。
22学生抽取地理原理和规律能力的培养
“必修3”案例教学在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时,必须以“必修1”和“必修2”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原理加以支撑论证。因此,在分析具体案例时,要加强学生正确而有效地抽取相应的地理原理和规律能力的培养,这也是关键所在。只有在具体的案例分析中学会地理原理和规律的抽取,学生才能在应对不同背景的案例时,懂得如何正确地运用地理原理和规律去分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例如,在“必修3”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产业转移”一节,要分析影响东亚产业转移的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就应该抓住影响工业布局的因素在发生“变化”这一关键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区位选择,劳动力价格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该产业往往是选择在具有丰富、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方布局。所以,当劳动力这个因素在迁出地发生变化时,为了追求更高的利润,企业必然要进行新的区位选择,从而就形成了产业的转移。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其他因素如:企业内部交易成本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环境因素、地价因素等等,只要其在迁出地和迁入地发生“变化”,都可能是引起产业发生转移的动力。学生只有抽取了影响产业发生转移的地理原理,用动态的观点去分析区域之间联系,才能够达到课标的要求。学生在学习了东亚产业转移后,教师可进一步要求分析珠江三角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