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项目式教学应用研究
作者:戴红红来源:《电脑知识与技术》2011年第17期
摘要: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该文通过对计算机传统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及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引入项目教学的可行性,归纳分析了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实践教学中的优势以及广阔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17412802
近年来,高职院校因为得到了来自社会各个方面的高度关注,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高职教育已然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别于本科式的理论教学模式,高职教育则是以学生的未来职业岗位要求为依据来安排具体的教学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项目式教学恰好符合了高职教育立足岗位要求的特点,从相关行业和企业引进实际的项目,并以项目为载体、以学生未来岗位任务为中心构建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参与项目的设计、制作过程来获取相应的知识、掌握一定的技能,项目式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一个重要体现。
《计算机文化基础》作为高职院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操作课程,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通过本门课程教学,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并将计算机操作与专业相结合,培养出能够进行办公以及现代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课程体系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常用办公软件操作及因特网基础知识,并向学生介绍计算机前沿发展领域的知识。该门课程的课程性质主要是为后续课程和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提供基础保障。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所采用的依然是传统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有很多缺陷。一方面,由于高职学生有的来自乡村、有的来自城市,知识背景跨度较大,对于计算机知识和操作的起点也不同,基础好的同学会觉得课程过于简单,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而尚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同学会认为课程进度较快,对于计算机知识的学习产生畏惧心理,丧失学习的信心;另一方面,传统教学模式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办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在理论知识阶段学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于实践操作中,有些学生甚至产生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无用的想法。
《中国高职院校计算机教育课程体系2007》(简称CVC2007)提出,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目标“必须面向职业、面向应用,要满足不同领域对高素质信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