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学考试试题B卷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学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和(经济地理学研究)。2、(劳动)、(自然)、(资本)是生产的最基本要素,在经济学的生产理论中通称为生产的三要素。3、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观点,可从(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角度)来考察经济活动区位决策和空间组织问题。4、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可把区域经济增长的因素归结为(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等四个方面。5、区际经济联系是指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经济行为。6、在韦伯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归纳为三种(运费)、劳动成本和集聚、分散所带来的成本变化。7、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1760年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他的(《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的。8、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学者邓宁将(企业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相结合,提出了折衷理论。二、名词解释(共24分,每题3分)1、门槛人口:是指某种中心只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2、城市化:是根源于城市发展而兴起的区域经济、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以城市为模式的演进过程。3、跨国公司: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和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4、经济全球化:是指人类经济活动和某一产品的生产过程、服务所涉及的地域范围不断向全世界扩展的过程。5、经济活动区位:是区位决策者在综合权衡成本、收入以及其他方面的满足基础上确定的某种经济活动的空间场所。6、横向一体化:指企业现有生产活动的扩展并由此导致现有产品市场份额的扩大。7、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等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区域资源配置的基本模式。8、农村工业化:是现代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是农村工业的兴起与发展并推动整个农村经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三、简答题(共40分)1、简述政府行为与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6分)答:(1)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一个庞大的市场。(15′)(2)政府通过规划和政府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15′)(3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