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新课标有哪些重要变化
高中数学新课标学习札记
江西省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究组2003年4月,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正式出版发行.这部规划我国新世纪高中数学教育发展蓝图的纲领性文献,从课程理念,到课程框架,到课程内容,无不透溢出一股浓郁的时代气息,变化之大,令人震撼.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它的重要变化,进行了初步的梳理,现整理如下:
一、课程理念的变化
1.改革课程结构,调整必修课时,扩大选择和发展空间课程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是国际性课程潮流.我国此前是通过选修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实施来体现这一要求.但在具体操作中,传统的理念使相当多的学校却把它们变成了必修课的重复,使课程的多样性与选择性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而《新课标》通过模块式的课程结构,从数学课程内部为不同基础、不同需要的学生提供了多层次,多种类的选择.在设置了为全体学生打好共同基础的必修课数学1-5外,又为希望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了选修课系列1,为希望在理工(包括部分经济类)等方面发展的学生设置了选修课系列2.系列1、系列2对文、理科学生分别属有“限选”性质的基础课程.还设置了供这两类学生共同选择的富有拓展性和挑战性的选修课系列3和4,它们分别包括了6个与10个专题,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探究、阅读、交流、创新能力.根据《新课标》对学生选课的建议,文、理科学生各有两种基本选择.但严格说来,由于文科生的第一种选择可在系列3的6个专题中任选2个,第二种选择可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在系列4的10个专题中任选2个,所以任何一位会计算组合数的人都可算得文科生的选择种数是一个很大的数字.同样,理科生的选择种数则更大.这样的设置,使学生在课程内容、方向、层次上进行更多的选择具有了实在的意义,真正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另一方面,《新课标》为提供更多选择性给予了时间上的保证,这主要通过必修课时的调整来实现.《新课标》必修课总课时数为180,比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原大纲》)必修课总课时数280减少100课时,这就使学生在高中三年学习期间可自主选择选修课的课时数大大增加.这无疑使扩大选择性更能落到实处.还应提及的是,《新课标》在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的同时,给学校和教师也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面对为数不少的新的教学内容(有些甚至是数学前沿内容),他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