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这是一个外国人眼中的应用UI在中国的趋势,基本反映了当前国内UI设计的状况,从他的所感所想中,认真审视这些在别人看来,我们自己身上所拥有的精髓,以及那些颇具玩味的明潜规则。(创优翼ui设计)
以下为译文:
今年夏天,由于工作的原因,我从美国旧金山搬到了中国的南部城市广州,阴差阳错地当上了微信(WeChat)的产品经理。众所周知,微信可以说是中国最风靡的IM应用之一。到一个新的国家就意味着新的生活习惯新的语言、饮食、消费和出行方式。然而没想到的是,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我就融入了这样一个起初让我无所适从的陌生国度!
同样习惯的还有中国的数字生活。学着使用中国用户常用的移动App,不仅仅是出于职业习惯的好奇心,也是为了尽可能地融入本地的氛围。习惯之后,甚至对这些改变都熟视无睹了。一天,闲来无事,我列出了一份长长的清单,来记录我在美国使用和开发过的App,以及在中国使用的应用,并将两者进行对比。清单的长度远远超出我的预想,于是我决定专门写一篇文章,进行一个系统的分析。
1复杂的中文输入
f
拼音模糊匹配中文的输入法千差万别,从拼音、手写、部首到颇具怀旧风的九宫格输入等,花样百出,尽管不同年代、不同成长环境的用户会选择不同的输入法,拼音输入却还是最为常用的一种。
但在中国的网站和App上,并不需要以上任意一种的输入方式。打开任何操作系统的搜索界面,只需输入拉丁字母,就能得到海量的中文搜索结果,通过智能纠错和模糊音功能,即使有错别字也无伤大雅。一旦适应了这种模式,就会不由得感慨:为什么其他国家的App没有这么人性化呢?
中国的App甚至强大到能处理各种各样的中文输入,真是蛮拼的。但很少支持英文的模糊输入,比如使用词干提取和探测法等便能处理变音符、标点符号和大写等问题,当然,对于这一现状也情有可原。

语音信息、语音搜索和语音助手如果语音能够简单粗暴地解决问题,那还要打字干嘛?在微信一类的IM应用中,语音信息的使用随处可见,在撇除打字的麻烦之余,也为那些对电脑一窍不通的老一辈人带去了便利,给他们省下了不少力气。其实我个人并不热衷这种交流模式,总觉得停下手头的活儿来听取
f语音信息远没有浏览文字来得方便,向别人回复语音信息也很不自在,尤其是在公众场合,看起来颇有装腔作势的嫌疑。
不过,在中国,人们似乎很习惯在公共场合发送语音信息。一边用拇指摁着“录音键”一边微微低头对手机说话的人群随处可见。除此之外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