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紧缩风险,国内市场疲软,有效需求不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1998年3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将法定准备金账户和备付金账户合二为一,同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8。1999年,我国的GDP增幅滑落到71,经济仍然处在较为低迷的状态,因此央行在11月21日将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8下调到6以刺激经济增长。从1998年到1999年,我国的存款准备金率由13下降到6,下降的幅度很大,之后一直到2003年9月保持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稳定。
(三)平稳上升阶段(2003年9月2008年9月)
2003年,扩张性的政策造成了我国投资过热,宏观经济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过大,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投放增长过快,物价上涨迅速等不利情况。为了防止货币信贷总量过快增长,从2003年9月2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1个百分点,由6调高至7。2004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贷款再次呈现快速增长,部分银行贷款扩张明显。2004年4月25日再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并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2005年投资增速仍在比较高位运行,我国继续采取适当收紧政策。2006年我国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总体向好,但面临产能释放过快所导致的供给过剩压力,因此央行3次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75调整至9。2007年出现了GDP增速与CPI涨幅双双创下近十余年最高记录,经济不平衡凸显。固定资产投资,尤其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过快,双顺差迫使外汇储备不断膨胀,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货币供应量增长较快,贷款增加较多,流动性明显过剩,央行在一年中共进行了10次调控,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由年初的9上调到年底的145。2008年,CPI指数飞涨,GDP增长速度已达到94,因此在2008年年初到6月25日之间六次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了175,创了历史的新高。调控之频繁、调控力度之大都是罕见的。
(四)小幅回调阶段(2008年9月2010年1月)
2008年9月,为了更好地应对金融危机,向社会注入流动性,增大货币供应量,避免危机进一步影响实体经济,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有所回调。2008年9月25日,央行宣布,除了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在原来175的基础上下调1个百分点。之后,我国央行再次宣布从2008年l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11月26日央行又第三次宣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