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时为寿春府治和安丰军治。金朝时属南京路。元时属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后属安丰路总管府,治寿春。明初置寿春府,属江南行省,不久改为寿州,属江南行省临濠府,继之先后直隶中书省、隶中立府、隶凤阳府,均称寿州。清初依明制。康熙六年(1667年)分置凤台县,县治初设寿州城内,同治四年(1865年)六月县治移于下蔡镇,“城外东门以北及北门外皆以城濠为界,内属州,外属县”(清光绪《凤台县志》)。1912年改寿州为寿县,先后属安徽省淮泗道、皖北道。1928年废道直属安徽省。1932年划属省第四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和保安司令部均设此。1938年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同年七月被日军侵占,县政府迁往城南保义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县政府返回县城,沿袭至今。
f2、当今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一、进一步挖掘安徽传统文化资源文化的传承和延续是建设安徽文化的基础和依托。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安徽文化,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演变,经过了历代文化的选择与组合,有着非常深厚的沉淀与累积。他们就象一座座丰饶的矿藏一样,只有对之进行深入的挖掘和筛选,才能继承和发扬。二、弘扬和发展安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不利因素与整个中华传统文化一样,安徽文化对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同样具有积极性与消极性两方面的不同影响。如安徽文化传统中的重教兴学的风尚,安徽文化中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安徽文化中开拓创新的精神,徽商的讲求信义和道义的儒商精神,这些对促进安徽经济的发展都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是值得我们在文化建设中大力弘扬和光大的。而安徽传统文化中重人文轻科学、重功名轻经济、重经验轻理性以及道家文化中的消极出世思想等一些观念和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安徽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我们要努力克服和消除的。三、借鉴吸收外来文化发展新文化安徽文化的现代化,仅靠自身的积极因素是难以达到目标的,必须借助于对外开放与交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加以创新、发展,建设新的安徽文化。四、努力构建安徽文化的时代精神安徽文化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徽州文化三个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它们为安徽文化建设提供了极为充裕的条件和基础。但由于三个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和不同内涵,因而使得安徽文化内在的凝聚力和合力显得不足,难以形成统一的安徽文化精神和安徽文化形象。构建统一的当代安徽文化精神,是非常迫切与必需的。五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