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选择工业级芯片,保证系统可靠性。单片机出现的历史并不长,它的产生与发展与微处理器的产生与发展大体上同步,也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1~1974年,1971年11月美国I
ter公司设计成集成度为2000只晶体管片的4位微处理器I
tel4004,并配有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AM和移位寄存器等芯片,构成第一台MCS4微型计算机。随后又研制成了8位微处理器I
tel8008。这些微处理器虽说还不是单片机,但从此拉开了研制单片机的序幕。第二阶段1974~1978年,初级单片机阶段,以I
tel公司的MCS48为代表,这个阶段的单片机内集成有8位CPU,并行IO口,8位定时器计算器,寻址范围不大于4K,且无串行口。第三阶段:1978~1983年,高性能单片机阶段。这一阶段单片机和前阶段相比,不仅存储容量和寻址范围大,而且中断源、并行IO口和定时器所数器个数有了增加,集成了全双工串行通信接口。在指令系统方面,普遍增设了乘除法和比较指令。MCS51系列产品由于其优良的性能价格比,在相当一段时间处于主流产品地位。第四阶段:1983年至今。8位单片机巩固发展及16位单片机推出阶段。16位单片机工艺先进、集成度高、内部功能强,而且允许用户采用面向工业控制的专用语言。现阶段:32位单片微机系列。继16位单片机出现后不久,几大公司先后推出了代表当前最高性能和技术水平的32位单片微机系列。32位单片机具有极高的集成度,内
f部采用新颖的RISC精减指令系统计算机结构,CPU可与其他微控制器兼容,主频频率可达33MH2以上,指令系统进一步优化,运算速度可动态改变,没有高级语言编译器,具有性能强大的中断控制系统、定时事件控制系统、同勿异步通信控制系统。这类单片机主要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高级机器人、军事装备等方面。它代表着单片机发展中的高、新技术水平。12单片机的性能特点单片机芯片作为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除了具备通用微机CPU的数值计算功能外,还必须具有灵活、强大的控制功能,以便实时监测系统的输入量、控制系统的输出量,实现自动控制的目的。由于单片机主要面向工业控制,工作环境比较恶劣,加高温、强电磁干扰,甚至合有腐蚀性气体;在太空小工作的单片机控制系统,还必须具有抗辐射能力。因而,决定了单片机CPU与通用微机CPU具有小同的技术特征和发展方向:①抗干扰性强.工作温度范围宽。通用微机CPU一般要求在室温下工作.抗干扰能力也较低。②可靠性高。③控制功能往往很强,数值计算能力较差。通用微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