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随意变更,这是会计准则一致性的要求。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许多上市公司经常通过会计政策、方法的选择与变更获得额外会计收益,原因是其选择、变更成本比较低,变更程序比较容易。
2费用与收益的提前或延迟确认
一是提前确定收入,即在销售完成之前,还没有完成满足销售确认条件下就记作企业收益,将后期利润转移到本期。二是递延收益,主要发生在企业预期利润减少的情况下。对于费用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分为提前确认和延迟确认两种方法。提前确认费用的方法主要有大额计提相关资产的减值准备、一次性冲销不良资产的账面价值等。而延迟确认费用的方法有潜亏挂账、费用支出资本化等。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改进建议
1加快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研究
我国会计准则是在吸收和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接轨的需要使得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及危机后国际经济秩序重建,重新修订了公允价值计量会计问题,将所有金融工具按照计量模式不同分为以摊余成本计量和以公允价值计量两大类,且不允许在两类之间进行重分类。这样的修改显然会使目前划分标准不统一,后续计量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得到改善。因此,我国理论与实务界应该吸收和借鉴
f发达国家的精华,加快公允价值计量理论研究,实现中国会计准则(CAS)与国际会计准则(IAS)的动态趋同。
2完善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
会计准则在制定的时候,规定将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调整留存收益,可能是出于避免因企业取得该金融资产而对当期利润造成较大的干扰,因为一般情况下,企业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比交易性金融资产多得多。但在出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又将因公允价值变动累计到资本公积的数额转入投资收益,还是对利润造成了影响。所以从实际结果来看,对利润的影响只是延后了而已,而且这样容易形成“利润堰塞湖”效应,干扰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盈利性质和质量作出正确的判断。因此,若将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产期间形成的公允价值变动处理直接计入利润表,则公允价值变动直接影响到当期利润,便于及时反映市场信号,给信息使用者直观的数据。
3充分披露公允价值信息
因为盈余管理主要是指企业管理层在规划交易和编制财务报告时,利用会计准则的不完善以及会计政策的可选择性,依照一定的职业判断对财务报告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