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抗战时期高校内迁过程及其影响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辽宁沈阳110000)
摘要:抗战时期的高校内迁现象是在日寇对中国高等教育疯狂
打击的特殊环境下,国民政府采取的一种旨在保护中国教育而组织
的一次知识精英的大转移,虽然是被动的举动,但是毕竟为我国的
高等教育事业保存了有生力量,使其能够在战乱中得以生存和发
展,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国东西教育发展不平衡的格局,为
西部地区输入了大量的教育资源,使原本文教贫瘠的西部地区有了
一层新的文明因素,并使当地保守落后的思想观念得以转变,促进
了当地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高校内迁;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026x(2012)09000001
(一)高校内迁之背景
自1937年7月7日爆发“卢沟桥事变”之日起,日本便发动了
全面的侵华战争。津、京、沪等大城市相继沦陷。日本为了从根本
上消灭中华民族的文化生命,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疯狂的
打击。依据海牙《陆战法规惯例条约》第27条之规定,一切有关
文化方面的机关及其财产,如果不被用作军事用途,交战国必须力
求保全,不得实施破坏。1然而日本为了达到“全面亡华”的罪
恶目的,竟然对我国各级各类学校进行疯狂轰炸,以天津为例,1937
f年7月29日,日本飞机连续轰炸了天津四个多小时,其主要目标为南开大学,并将军车开进学校,将尚未炸毁的楼房泼汽油烧毁。此外,上海的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的中央大学和广州的中山大学等23所院校均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2
国民政府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为了抢救和保存中国教育文化命脉,作出了相应的政策调整,1937年8月27日国民党政府教育部颁布了《总动员时督导教育工作办法纲领》,拟示出初战阶段各级教育的应变措施,主要要求“战争发生时,全国各地各级学校及其他文化机关,务力持镇静,以就地维持课务为原则。”
1938年3月,陈立夫接任教育部长,发表告全国学生书,主张维持正常教育,不应因战争而辍学。在对高校的保护问题上,1938年4月,中国国民党临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武昌举行,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纲要”。其中之一的要点即为:对于全国各地各级学校之迁移与设置,应有通盘计划,务与政治经济实施方针相呼应。3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与政策”的演讲,确定了“战时当作平时看”的教育指导方针,这个指导方针是与国民党“抗战建国”的基本国策和战争的长期化相适应的,符合中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