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学习目标】
《乡愁》
1熟读并背诵诗歌,把握诗歌的结构美和音乐美。(学习重点)2抓住意象,走进诗歌意境,品味诗中情感。(学习难点)3从诗句中感受作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预习案】一、乡愁是我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主题,古代诗歌中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篇,同学们能背诵一些写乡愁的古诗吗?试写出两句乡愁古诗。二、本诗选自《》,作者是著名诗人,1928年生于南京,现居台湾。三、朗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节奏。争取读出感情。〖知识链接〗1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抗战时期,先后辗转重庆、上海等地。40年代末,随父母迁居香港,后去台湾,1952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外文系。先后在数所大学任教,也曾到美国和香港求学、工作。目前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其代表作品有诗歌《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乡愁四韵》等。2写作背景《乡愁》写于1972年。大陆与台湾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互不往来近40年。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60年代起余光中就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有一首人们争诵一时:“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白发盖着黑土,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土。”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3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几段生活经历①抗战爆发后,小小年纪的余光中做了流亡学生,逃到大后方去读书求学,寄宿。②在台湾大学毕业后,52年入伍服役,56年退伍,入东吴大学任教,结婚。两年后去美国留学进修,该算是新婚别。台湾基隆港上船,横渡太平洋,美国旧金山港登岸。身在异国,心在家里。③1958年母亲去世,遗体火化。他把母亲的骨灰匣安放在窗台上的盆花丛里,写诗为母亲招魂,并有打算送母亲的骨灰匣回她的故乡(江苏武进)入土安葬,但这一孝思,到写此诗时并未能实现,后大约是安葬在了台北市郊的圆通寺,那里该有一方小坟吧。④人到中年以后,头脑里憧憬日少而回忆日多,于是“鸟倦飞而知还”,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他说:“在台湾,我的研究生宿舍窗外就是台湾海峡,落日就在我的面前,落日的方向就是大陆的方向,我每天黄昏可以看着落日,想象对岸”但一湾海峡,就是涉不过去。【探究案】一、检查预习情况。二、、竞赛朗读这首诗歌,给诗节划分出朗读节奏,看谁能背诵这首诗。三、交流思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