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途径。有学习者,必然有教育者,教育由此诞生。我一直认为,从远古时的伏羲研究八卦,到仓颉绘图造字,其实教育已经在口授心传中自然形成。如果从这个角度说,教育就是一种生存需求,是为了让生命得以延续的必然选择。生存就要学习,当教育划归到生存层面,就必然值得敬畏!生存事实上也是一种竞争!弱肉强食嘛。既然竞争就要有超众的才华,获得才华的最好方式还是学习。所以才有萤灯苦读、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之举。其实到现在我还是这样认为,教育的初衷原来是为了生存得更好,只不过太多的人将这个“好”当成了别人眼中的好,而不得不活着别人的想法。但也无可指责,因为,此时的教育依然是为了最原始的动机生存,因此,也就不得不让人敬畏着!
f直到孔子,这位无可替代的教育大家的出现,才改变了人们对教育的看法。原来教育的一大功能是为了让人心地坦荡、心灵宁静,像颜子那样“不迁怒、不贰过”,像曾点那样“风乎舞雩,咏而归”。当教育在孔子的步伐中逐步走进人的内心世界,其实就超越了物质世界走向了精神世界。虽然此时距离宗教世界尚有遥远的距离,但是不得不说,此时的教育已成为一种物质之外的追求,已经从凡俗走向高雅、从技术走向思想、从混沌走向了文明。话句话说,教育的功能性已经发生了质变,它要通过教育内涵的改变,达到改变人的心态的目的。那么,如此境界下的教育就担负起承接人类文明的重担。想到这一点,教育怎么不让人敬畏呢!当然,尽管孔子在改变着教育的目的,但是时至今日,在很多人眼中,教育依然有其不可替代的以生存为目标的价值功能。听听老师的话:“你不学习,将来就找不到一份好工作”、“这样下去,只能去当装卸工”、“就这点成绩还想考重点中学”等等。再听听家长的话:“考上大学,才能有一份好工作”、“你学习这样差,将来怎么养活自己”等等。教育的目的就成为让孩子有个好成绩、好工作,所有的教育策略也就在技术层面游走,而那点由孔子点燃的教育的火种,开始渐明渐灭,依稀恍惚的让人找不到回家的路。但是,教育是深埋在教育者心中的火种啊,参悟到教育本质的教育者如何不为此心颤而焦灼,因为,那敬畏的心思,因为教育轨迹的偏转却愈加明晰,也愈加沉重。
f既如此,教育者该怎样担负起对教育的敬畏,而让敬畏之情成为教育的方向呢?敬畏教育,就要知道,教育绝不是单纯的谋生的工具,任何一个接受教育滋养的人,必要如饮甘醴般,享受教育的温暖;敬畏教育,就要志在超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