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文字。从结构和造字法来看,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构成和使用的“六书”规律。(2)甲骨文的史料价值:
甲骨文真实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甲骨卜辞、后世文献和河南安阳殷墟出土一系列考古资料,几种性质的史料多重印证让商朝历史成为信史。4二重证据法(D)20世纪初,历史学家王国维首创的一种历史考证方法,也是研究中国古史的基本方法,即用新发现的地下材料与传统的史书典籍相印证,以旧释新,或以新证旧,以获得对古史的新证新释。二重证据法让商朝的历史成为信史。
第四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1西周的建立(A)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在牧野打败商纣,定都镐,史称“西周”。2封邦建国体制的内容(B)(1)目的: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统治。(2)内容:分封已臣服的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之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封建诸侯、以藩屏周”的功效;(3)影响:这种由周人新创的统治方式,不仅实现了对殷人的合围控制,也提高了王权的地位,周王成为“天下”的共主。3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C)
周公为维护封邦建国的新局面,制定礼乐制度,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制度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身份差异以及权利义务。又创作舞乐、史诗,以音乐激起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
第五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1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主要内容和影响(C)(1)主要内容:①经济:最深刻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奴隶制井田制。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空旷生地不断被开辟为农耕熟地,耕地不能转让买卖的规定逐渐失效。诸侯、卿大夫竞相占地,战争多以攻城略地为目标。各国奖励农耕军功,促进了自耕农和新型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整个社会中呈现出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②政治: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当政者进行以富国强兵为目的的内政改革,贬抑或废黜无能的旧贵族,起用贤能之士,实施耕战并重的政策。
f在战国时达到高潮,范围扩大到官吏、行政、财政、赋税、户籍、法律等方面。③文化思想领域:百家争鸣(2)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发生急剧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中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