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浅谈小学数学信息化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和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最初起源于欧洲的20世纪50年代,在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关于教学设计比较权威的说法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修改的过程。关于信息化教学设计,许多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定义。祝智庭教授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的全优化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而黎加厚教授则是这么说:“所谓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设计(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以学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必须满足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第二,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第三,要运用系统的方法指导;第四,要科学的安排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何克抗提出:“这种教学设计的主要理论基础是奥苏贝尔的
f‘学与教’理论、新型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但是并不否认、更不排斥其他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也能对这种教学设计在某些方面提供支持)。”我认为,奥苏贝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和“先行组织者”策略都是建立在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基础上的,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学生能省时省力地获得大量有用的知识。但是这种接受式的学习完全由教师控制,在教学过程中学习者仍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较差。现在,建构主义倡导的“发现式教学”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策略,但笔者认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于运用发现式教学,奥苏贝尔的“接受式”教学仍然是一种最经济、便捷和有效的教学方式。它既是对现代教学的一种新的诠释,也为现代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其积极意义是毋庸置疑的。建构主义模式主要强调学生的“学”,而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随着国际教育技术界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建构主义的认识从盲目的推崇转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在我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我们所倡导的建构主义不是乔纳森的那种片面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极端建构主义,而是建立在“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