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人类学学业论文
“旅行”的《古代社会》在中国
郭建勋关键词:旅行理论中译本外部权威中国社会
爱德华●赛义德(EdwardSaid)已经开始对一个正日益变得联系紧密和全球化的世界中他称之为“旅行理论”的概念表示关注。他指出,借助时空转换的力量,一种观念或理论可以获得或失去它的力量,并且……某个历史时期、某种民族文化中的理论,在另一情境下会变得完全不同。1萨林斯在《甜蜜的悲哀》里,指出西方犹太教基督教文化传统中的宇宙观对西方人类学的支配性和深刻制约性,也能提示西方社会科学概念被运用到非西方社会的研究中出现的严重的文化误解情况。2我尝试从西方的理论著作《古代社会》的中文译本的比较入手,看看它是怎样“旅行”到中国,又如何被中国的权力所筛选、改造或是放大,对中国的人类学及社会产生的影响,从“旅行”的个案入手,管窥蠡测人类学中的“文化相对性管窥蠡测....与普同性”、“理论与实践”、“知识与权力”及“全球化与地方性知识”不变的主题。一、“旅行”存在的客观性:《古代社会》的中译本的对比阅读旅行”存在的客观性:《古代社会》:《古代社会我们首先看一下《古代社会》的英文副题在中国的几个主要版本的翻译:“A
cie
tSocietyOrResearchesi
theLi
esofHuma
ProgressfromSavagerythroughBarbarism“从野蛮状态、经过未开化状态、以至于toCivilizatio
”,上海昆仑书店1929年的版本译为:文明之域的。人类进步趋向之研究”。商务印书馆1935译为:“野蛮、半开化、文明时代”。1971商务印书馆的翻译则有了小小的变化:“野蛮时代、开化时代、文明时代”。1977年商务印书馆的翻译又有回复的味道:“或人类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过程的研究”。其关键词的翻译,见下表:
版本上海昆仑书店1929商务印书馆1935商务印书馆1971商务印书馆1977第一阶段野蛮状态野蛮野蛮时代蒙昧时代第二阶段未开化状态半开化开化时代野蛮时代第三阶段文明之域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文明时代
再看一下各版本在翻译时翻译者,所参考的国外的原版,翻译的目的,翻译原则:(一)上海昆仑书店1929年出版,杨东莼、张栗原合译本书以芝加哥和纽约两种本子,参考了高氏的日译本。在译序中,译者认为莫尔甘的古代社会,是一部社会演进史,并引用了昂格斯(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注一:“┅┅因此之故,他的这本书,便是我
1
四川大学
f文化人类学学业论文
们这一时代之稀有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