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
坛行祭农耕藉之礼,其“亲”耕的地块面积恰好是“一亩三分”。皇帝“亲耕”反
映了中国古代(
)
A敬天法祖的宗法观念
B家国一体的国家理念
C以农为本的治国思想
D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9“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
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
“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
A徽商社会地位的提升
B明清政府对商人的歧视和压制
C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D北宋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10清乾隆二十二年谕令,只准洋商在广州一口通商。乾隆二十四年又颁行下图所
示的防夷措施。材料反映清政府
A断绝中外经济交流B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禁止民间贸易往来D严格限制外商贸易
11明清时期,中国农耕文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并分离出一些迥异于传统经济
模式的变异,这些变异带有工业文明的倾向。这种变异的实质是(
)
A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B“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产生
C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D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2清代陶煦的《租核推原》记载:“金宝庐舍,转瞬灰烬,惟有田者,岿然而独
无恙。故上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即莫不志在良田。”该现
象产生的影响是(
)
A有利于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B推动自然经济的进一步解体
C有利于传统经济政策的松动D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和转型
13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外国棉货输入一度十分强劲,在入口诸货中,除
鸦片外,棉货占绝对多数。不久后,英国在华棉布销售出现徘徊不前的局面,其
销售份额不及英国海外市场的10,其主要原因是中国(
)
A普通民众极端贫困的制约B传统经济结构根深蒂固
C民众内敛式消费观的影响D传统手工业的优势犹存
141865年李鸿章在《置办外国铁厂机器折》中说:“臣料数十年后,中国富农大
贾必有仿造洋机器制作以求利益者,官法无以为之区处。”这说明李鸿章(
)
A认为洋务运动会诱导近代工业的兴起B认为洋务运动没有实行的必要
C反对向西方学习
D主张政府立法阻止国人创办近代工业
f15“今天(甲午战争后),随便走进哪一家农户,人们都可以看到,曾经是不可缺
少的纺车,都蒙上了尘土,被人遗忘了……一捆捆机器轧的孟买棉纱似乎使人注
意到手纺车已经不合时宜了。”这种现象反映的实质是(
)
A民族工业的举步维艰
B孟买棉纱的质地优良
C手摇纺车的效率低下
D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16下表是“晚清财政收入结构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