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认识》评课稿
授课人:徐会琴
评课人:余小红
本节课教学设计别具一格,体现了教学新理念,采用的是
新方法,呈现出了新气象。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
景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掌握新知,积累方法,
分层练习,发展能力。较好地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情感与态度的和谐与统一。其突出特点如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新课伊始,教师在屏幕上出示了森林里几个小动物骑着不
同形状的小车进行比赛的情境,并及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最
后的结果谁会赢得第一,为什么?”此时有学生说坐车轮是圆形
的那辆车最平稳、最舒服。教师立即设问:“这是为什么呢?”同
学们,我们学习了圆的有关知识后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由于创
设的情境有很强的趣味性,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由于要解决
的问题蕴涵在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之中,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和思考
价值,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立即进入到了
最佳的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到了新知的探究之中,同时也使学生
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二、注重操作实践,主动获取知识
依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重视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参
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
安排了折一折,量一量,数一数,画一画等操作活动。所有的这
f些活动,既有学生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学生的操作与表达;既有个体的独立思考,又有小组的合作交流;既有学生的自主探究,又有教师的适当点拨。例如在将圆形纸片反复换位对折打开操作时,教师让学生观察这些折痕有什么共同点,你们发现了什么?从而概括出圆心和直径的概念。在归纳圆的直径的特性时,教师不仅给学生提供了画一画、量一量的操作空间,而且还让学生思考:在同一圆内,直径有多少条?这无数条直径有怎样的关系?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学生的合作交流,最后归纳出在同一圆内直径有无数条,这无数条直径的长度都相等的特性。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圆心是让学生反复对折圆形纸片,从折痕中发现的;半径等长,直径相等是通过学生用尺测量后知道的;圆中半径和直径的条数无限多,是反复画、合作讨论悟出来的;半径和直径关系的揭示是引导学生推理判断产生的;圆心和半径对圆的决定性作用是让学生在画圆中体察出来的。总之,使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建立空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