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谈谈如何在一年级课堂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形成一定的数学思想方法,
应该是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一些基本数学思想方法是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思维品质的重要手段,是数学教育实现从传授知识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小学数学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之所在。结合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数概念,理解算理,发展数感。数与计算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数与计算的知识和技能也是小学数学教育要使学生掌握和形成的最重要的知识和最基本的技能。在一年级的教学中,首先就是要让学生理解所学的数和计算的意义,形成初步的数感,对今后的数学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而这一点对于许多学生都是一个难点。我在教学中针对这种情形,探索结合多种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形成数概念,理解算理,初步发展了数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5的认识》内容时,实质上就是先对主题图上的实物进行分类(启发学生:你观察到了什么?),把每一类看作一个集合(学生:分别有小狗、鹅、小鸟、小鸡、南瓜等),然后依次指着集合中的每一个元素分别同自然数中的一、二、三、四、五一一对应(师指着某一个集合图中的对象进行数数),指到最后一个元素,同它对应的自然数就是这个集合中元素的个数,也就是物体的总数。由此学生经历了一个从具体的实物集逐步过渡到抽象的数的过程,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数的意义,形成初步的数感。例如在教学人教实验版一年级上册《数数数的组成》内容时,首先就要求同学们动手操作数出100塑料小棒,学生将小棒与自然数一一对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先一根一根地数,每数10根捆成一捆,将“捆”和“十”一一对
1
f应了起来,一捆就是一十,二捆就是二十,三捆就是三十,……;再十根十根
地数,数到100,将10捆捆成一大捆,将“一大捆”同“百”一一对应了起来,在“一根一根”地数和“十根十根”地数数活动中抽象出计数单位“一(个)、”
“十”、“百”。接着让学生数一个特定的100以内的数(如:35),数出十根要捆成一捆,说出数的组成(35里面有3个十和5个一),在计数器上用算珠表示(十位上拨3个珠,个位上拨5个珠)。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进行读数和写数的教学。
在以上的教学中,我们通过让学生进行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运用一一对应、
数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