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应用PBL教学法
PBL是ProblemBasedLear
i
g的简称,意为“问题学习法”。PBL教学法也就是要以问题为切入点和驱动力,使学生始终从解决问题的需求出发,并在现实情境中展开学习。这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1PBL教学法对“立德树人”的建设性意义“原理”课程作为一门政治理论课,其内容的科学性和理念的先进性必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魅力和影响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情怀,我们可以从实践性、人本性和历史性来概括。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情怀,要求我们必须使我们的教学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培育能够积极投身社会建设实践的人才。马克思主义的人本性情怀,要求我们的教育能够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必然要有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情怀,则要求我们将教育的目标放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的时间性目标架构中去考量。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的“原理”课程的教与学有一种“问题”意识。这种“问题”不仅应该包括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大背景下所呈现出的“大问题”,也应包括与学生成长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小问题”。而且,必须通过合理的教育和学习模式的设定,使学生将这些问题“内化”为他
f们自己真正关心的问题,继而再向社会生活中去求证和求解这些问题。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形成一种使命感,意识到他们必须把自身的小问题和国家社会发展的大问题结合在一起,才能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综上,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立意和时代的要求来看,“原理”课必须是以问题为中心的,而我们反观以往的种种教学改革,却往往是以方法为中心的,也就是强调在方法上的花样翻新,却不注重解决实际问题。著名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就批判了这种“方法中心”问题。“回避价值的方法就是不强调科学的目标,而强调科学的技术”。①我们似乎总是在思考我们能给学生带来什么,而没去考虑学生需求什么,他们的成长道路上会遇到什么问题。在这种局面下,教师成了熟悉教学手段和流程的技术操作人员,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过是只懂得贴标签的熟练的技术人员,而不是具有创造力的真正的人才。用马斯洛的话形象比喻就是:“当你只有锤子的时候,每个问题都开始像钉子”。②综上,我们在“原理”课中引入PBL教学法,其主旨不是单纯地改变一种外在的教学形式,而是要改变内在的教学理念,不再以方法为中心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