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逆的倒转和复原。由锋电位和后电位两部分组成。阈电位:燃点。刚能引发动作电位产生的膜内外电位差的临界值。不应期:当单个阈上刺激引起细胞产生一次动作电位后,直到膜电位恢复到正常静息膜电位水平,在此期间细胞膜通常将不再对下一次刺激产生反应这个时期称为不应期。局部电位:电紧张电位与钠离子通道被激活而产生的主动反应叠加而成。电紧张电位:由外加电流流经细胞膜时引起的膜电位的变化。完全服从电学特性。终板电位:(EPP)Ach扩散至终板膜,与受体阳离子通道结合并使之激活,导致Na+内流,使终板膜发生去极化,这一去极化电位就是EPP兴奋-分泌偶联:神经冲动的电信号转为其末梢化学信号释放的过程。兴奋-收缩偶联:电兴奋和机械收缩耦联起来的中介过程。强直收缩:当肌肉接受一连串彼此间隔时间很短的连续兴奋冲动时,由于各个刺激间的时间间隔很短,后一个刺激都落在由前一刺激所引起的收缩尚未结束之前,就又引起下一次收缩,因而在一连串的刺激过程中,肌肉得不到充分时间进行完全的宽息,而一直维持在缩短状态中。肌肉因这种成串刺激而发生的持续性缩短状态,称强直收缩。运动单位:一根运动神经纤维与其支配的所有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阈下总和:两个阈下刺激,单独作用时,都不能引起兴奋,但当它们相继或同时作用时,则可能引起一次兴奋。有空间总和与时间总和。局部电流学说:1、在静息部位与动作电位部位形成一个局部电流,并使静息部位电位达到阈电位水平,引发动作电位;2、新引发的动作电位又引发下游相邻的部位产生动作电位;3、动作电位便通过局部电流沿细胞膜传导。跳跃式传导:(动作电位在有髓鞘纤维上)一个郎飞氏结到另一个郎飞氏结产生动作电位。二、叙述题1、AP、RP的组成及其产生原理,为何说RP是K+的平衡电位,如何证明?答:1、AP组成:锋电位和后电位。产生原理:1动作电位期间膜通透性变化a钠离子电导在去极化期间迅速上升,在复极化期间迅速下降。b钾离子电导缓慢上升,到复极早期达到最大,在复极后期缓慢下降。2动作电位的钠离子学说:钠离子的大量内流引起动作电位的电位变化。2、RP的组成:极化、超极化、去极化和复极化。产生原理:细胞膜内外的离子呈不均衡分布,膜内K多于膜外,Na和Cl低于膜外,即细胞内为高钾低钠低氯的状态。3、RP是K+的平衡电位:静息时,膜对K+,Na+的通透性之比为1:004。可以认为细胞膜静息时主要对钾离子通透因而可以将K离子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