岸。回答
问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6分)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4分)答案: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
3
f【典例5】图15为某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问题。
(1)指出A支流的主要污水来源,并分析这些污水排入河流所产生的危害。(6分)(2)分析B流域中农业土地利用整体布局所产生的生态效益。(4分)答案:(1)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水质下降;破坏河流生态系统。(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轻水污染;调节小气候。
题型二:原因类一、常用的关键词一般有:原因、成因等。二、原因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个方面。自然原因:一般从地理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气候、地形、水文、土壤、植被、洋流、矿产、海陆轮廓、板块运动等10个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市场、交通、人口、政策、科技、工业、农业、历史条件、城市、工程建设、军事、宗教等12个方面来分析。解答的关键:一是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即答题模式);
二是根据材料和分析成因。三、常考知识点: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见课本】;2、水、大气、固体废弃物污染的原因(水俣病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可吸入颗粒物、酸雨、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原因);(1)水污染的原因:
自然原因:①水域较封闭,水体自净力较差;②风向、风速;③降水少,河流径流量小(湖泊水位低);④水温:多发生在气温较高的季节。
人为原因:排入水域中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用水中含有大量的的N、P等营养物质。
(2)大气污染的原因:
4
f自然原因:①地形:盆地(谷地)地形较封闭,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②风向、风速;③降水;④气温:逆温天气;⑤植被覆盖率。
人为原因:污染物或污染源(3)可吸入颗粒物污染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少,地表沙土较干燥;②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③城市汽车猛增尾气排放多;④工业、家庭燃煤多,大气污染大;⑤建筑工地、沙土废土随意堆放。(4)形成酸雨的原因:自然原因:①气候:降水;②地形;③土壤;人为原因(污染物、污染源):④有色冶金工业发达⑤大量矿物燃料的燃烧。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5)光化学烟雾形成的原因:自然原因:地形导致污染气体不易扩散;夏季(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温高,云量少,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