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学生用求4kg酒精体积的方法来判断。为了发挥一题多解的作用,笔者进而启发学生从“45L的容器能装多少千克的酒精”和“4kg的某种液体体积为45L,这种液体的密度是多少”思路引伸扩散思考。通过练习,促进知识迁移,并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注意一题多变,引导学生思考习题课中的“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例题相关的题目,形成多变导向,使知识进一步精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在学生解答了“一列火车长200m,以15ms的速度通过一座长16km的大桥,问需要用多少时间?”这道题后,教师把题目改为:如果这列火车以相同的速度,通过另一座桥用150s,那么桥有多长?还可以把这道题改成:已知火车长、桥长和过桥时间,求火车过桥速度;已知桥长、火车速度和过桥时间,求火车长等题目。通过这种“一题多变”的习题探讨,开阔了学生思路。4习题课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物理习题课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笔或动口解答物理问题。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活动,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指点、引路两个方面:一是指点。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由于对物理知识理解不透,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现象。这时教师应抓住时机,找准症结,予以指点。例如:在学过二力平衡后,笔者让学生讨论:起重机将重为GN的物体在匀速提起、静止空中、匀速下降3种情况下的拉力分别为多少?大多数学生总认为匀速上升时拉力大于重力,匀速下降时拉力小于重力,这就说明学生被物体“上升”和“下降”所迷惑而忽略“匀速”。找到症结后,教师提出“如果物体受平衡力作用,它将如何运动?”从而解开这个教学难点,使学生对概念有了进一步认识。二是引路。对于难度较大的综合题,教师应采用降低梯度、分设疑点的方法,突出解题思路,把学生引上正确轨道。例如:学生在做“用一动滑轮把重为100N的物体提到9m高的楼台上,所用的力是60N,那么动滑轮的机械效率是多少?”由于刚学到机械效率的知识,很多学生无法解题,笔者便采用“分解肢体,化难为易”的方法分为3步解题:先求总功,再求有用功,最后求机械效率,并引导学生重温在动滑轮使用过程中,物体上升高度和手拉绳子上升移动距离的关系。由于分层降低了梯度,学生在教师的搭桥和引路下,顺利实现了认识的飞跃。总之,习题课的教学不仅要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而且还应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作用和积极性,全面提高其思维能力。参考文献:
f龙源期刊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