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理念下初中化学的有效教学策略
【摘要】新课堂教学更注重提高学习主体的自主性和单位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它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教育投入不足,教师素质的良莠不齐等因素在客观上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改革力度。在新课程理念下,笔者认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在于激发学生持续学习的兴趣、活用教材、因地制宜、培养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能力,而这些都有赖于教师专业化能力的提升。【关键词】有效教学内外因初中化学策略
我们知道现实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预定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真正学到什么,学得好不好。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衡量标准。化学作为自然学科的重要分支,如何提高有效教学就显得非常重要。一、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是有效教学的前提。毛泽东在《矛盾论》中论述道:“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提高有效教学的前提要注重“内因”。学生是教学核心的组成部分之一,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那只能说是无效教学。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学生“想学”的基础上进行教学。如何吸引学生“想学”呢?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我们生活中的很多现象都跟化学紧密相连。如:化肥和农药可以增加粮食产量;药物可以抑制细菌和病毒,保障人体健康;新能源、新材料可以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综合应用自然资源来保护环境,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等,生活中的这些点点滴滴都离不开化学。针对这情况,教师应可以从和学生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现象入手,结合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好奇心强等性格特点,精心设计课堂,因材施教。教师通过把学生引入与教学问题有关的情景中,激起学生对新异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究心理。比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可以通过演示“烧不坏的手帕”这个实验,引导学生分析燃烧的条件有哪些;通过做“水变牛奶”的实验学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道理;通过“大气吹球”的实验明白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烧瓶内气压降低可使瓶内气球胀大;通过“红墨水加水变色”的实验明确滴有无色酚酞的氢氧化钠的红色混合液与稀盐酸反应后碱性消失的原理。这一系列魔术化的实验,极大的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揭示奥秘的兴趣,从而使学生进入了学习的最佳状态。二、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是有效教学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