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在“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研究2009年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负责人:王章华
江西师范大学、课题编号:11507YB019)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1、课题的研究背景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和进一步深化,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形成了一支庞大的农民工群体。同时,由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农民工无法承担城市高昂的入学费用、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等等原因,他们无力解决孩子进城的问题,无法长期将子女带在身边给予照顾,尤其是无法解决孩子进城的受教育问题,就只好把孩子留在农村,成为“留守儿童”,孩子只能在当地农村学校上学。长期以来虽然无数进城务工人员为城镇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他们却无法享受到和城里人一样的待遇。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和监督等等种种原因,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心理、道德等许多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如学习成绩下降、心理承受力弱、道德观念淡化、行为放任自流等等。这些问题引起了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也引起了国家教育部门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根据文献表明1994年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从1994年到2000年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和报道仅仅只有5篇2002年以后逐步增多2004年可以查到的相关研究文献达到30篇而2005年的相关研究文献多达85篇(周福林、
f段成荣2006)。此后,相关的研究逐渐增多。较早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进行系统理论研究的是蒋忠、柏跃斌《“民工潮”下的农村家庭教育现状及其思考》一文,其研究结果表明孩子的学习成绩与父母的分居有直接关联。此后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展开。研究内容涉及道德品质、学习、心理健康、情感、安全问题等,并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近些年来由于社会领域提出关注“弱势群体”和教育领域提出教育公平、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等重要命题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问题(肖正德2006)。2、研究目的与意义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是应用社会工作理论、实务模式、方法技巧促进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解决,探索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模式,为学校等相关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管理提供参考。虽然留守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的时间还不长对留守儿童及其教育问题的关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