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策略探究
1注重课堂审美环境的创设如今绝大多数的语文老师在诗歌的审美教学上都将重点放到了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上,对于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诗歌教学审美气氛却予以忽视。这就可能造成一种奇怪的现象,那就是也许诗歌的教学方法的确很好,在理论上完全可以达到引人入胜的感觉,但是其中始终好像少了某些东西,以至于使得这种长效的方法不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多年的诗歌教学经验告诉我,这是由于没有创设良好的诗歌审美环境引起的,俗话说,诗有三境:物镜、情镜、意境。恰当的通过外部大环境的创建可以激发起学生的审美神经,可以在外部环境的引导下逐渐使得同学们融入到诗歌文本所独有的环境中去,这样领悟起诗人的想法和感悟起来就要容易的多,比如,我们可以以诵读的方式提前感受到诗歌的美好意境。像苏轼的《念奴娇》、李清照的《声声慢》、李白的《蜀道难》中对于历史沧桑巨变,对于在外游子的漂泊情怀无不是只有通过诵读才能够体会得到的。2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也是体现教师指导最集中的地方。教师要想让学生真正把握诗词,就一定要教会学生朗读诗词。朗读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识记并背诵诗词,而是要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和风格。自由朗读时,学生要注重多元解读。课堂上,教师要突破传统的
f以齐读代替一切朗读活动的做法,结合学生的朗读特点和教学内容确定朗读方式,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找到自己的风格,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内驱力。3诵读理解,揣摩意境诵读是鉴赏诗歌的基础,也是沟通读者与诗人情感的最佳途径。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特有的韵律美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欲望,并在头脑中形成终生记忆。因此,在教学中采用富有情感的范读和朗读不仅能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心同其情,耳醉其乐”的艺术效果,而且还能传递和融人教者个性理解的非言语信息(手势、神情等),有利于形成作品艺术性的整体感受。例如,在讲授气韵贯注、雄健豪迈的《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教师的心中充盈着“书生意气”,通过艺术性的范读,自然流露出诗人英勇无畏的革命气概和壮志豪情,“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学生通过诵读,读出语感,声调情感的模仿,也自然会使每个人的眼前展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寒秋图。一个热爱祖国壮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