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
学记
f第一集我们来看这一篇《礼记学记篇》。这一篇文章在我们十三经里面的《礼记》这一本经文里面,《礼记》里面有很多篇我们耳熟能详的文章,尤其其中有四篇跟教育息息相关:第一篇是《大学》,也是从礼记出来,第二篇是《中庸》,第三篇是《乐记》音乐对于整个人心的教化、社会的教化功能;第四篇就是我们现在要看的《学记》篇,而《学记》把整个教育的理论分析得很清晰、脉络也是很分明,虽然只有短短一篇文章,《礼记学记》的内容,假如您要看外国的教育心理学,绝对要看好几本,才能把这一篇文章讲清楚,而且好几本看完后,我不保证你越清楚,为什么?你看的那么多本有时候还不是同一个人写的。这么精辟的文章居然在两三千年前就出现了,所以很多的教育理论真正的、我们说的版权所有的是谁啊?(答:老祖宗。)老祖宗有没有来收版税?没有,老祖宗写这些文章的时候真正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想到什么?造福后代啊!让人真正明白教育的核心、教育的重要,进而造福于他的学生、造福于他的孩子、造福于世世代代子孙,所以我们要深刻去体会老祖宗的存心,当你用这一份心、用这一份恭敬,你就很能契入这些文章。因为这一篇是文言文,可能大家也不是很熟悉,我就念一段,诸位老师也一起念一段,我们再作讲解:「礼记学记发虑宪求善良,足以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未足以化民。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好,我们看第一句。一个人的形式,这个“虑”就是懂得谋划,懂得思虑;“宪”就是做事有原则,他发虑宪,然后自己很积极地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假如有这样子的人,那他应该会小有名声,别人遇到他的时候也会很尊重他,看起来也是个翩翩君子,“足以闻”,但是“不足以动众”,能不能影响一群人?还不可以带动一群人跟着他走,这个是比较小的志向,一个读书人小的志向。“就贤体远”,能够亲近贤德的人,向他请教,甚至于是请这个贤德的人出来做事,用这一些贤德的人,然后能体恤远方的人民,有这样的胸襟气度的人,“足以动众”,但是“未足以化民”,化民是教化人民。诸位老师,教化人民最重要的是要达到什么目的啊?是让人民吃好的、穿好的吗?最重要的是什么?他的道德,教化人心,让他人心的思想观念导正过来,才是化民,所以就贤体远可以动众,但是还没有办法达到教化人民、改变社会风气的一个深远的效果。所以,“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君子如果要教化人民成为风俗,成为整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