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草随时序而流转,易触动久别的忧思;在空间的分布上,碧草连天,易将人的思念引向远方,遥无涯际。唐代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落花”意象。古人云: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落花”“流水”一去不返,常引起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用水与时间的流逝结合起来,由花落而感叹人生的无常,多用在惜春词中,惜春词多是一曲曲飘逸着缕缕幽怨的生命悲歌,写作者从暮春时节残红飘零的景象中感悟到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青春难再。比如刘希夷《代悲白头翁》:“洛阳女儿惜颜色,行逢落花长叹息。”“杨柳、杨花”等意象。“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比如:“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f“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表现李白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松柏”意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松柏生长环境恶劣、经寒不衰、枝干坚劲,具有一种凛然正气。在文人笔下,松是坚贞、孤直和高洁的象征,古人常通过咏松柏来表现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赞美和追求。刘禹锡“后来富贵已零落,岁寒松柏犹依然”。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梧桐”意象。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们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秋天到来,往往梧桐树叶先行凋落,所谓“一叶落而知秋”。比如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芭蕉”意象。代指离情别绪。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葛胜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等。“莲”意象。“莲”与“怜”音同,古诗常用“莲”表达爱情。如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也是利用谐音双关,写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的敏锐感觉。牡丹意象。富贵,美好。丁香意象。愁思或爱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