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编中国近现代史
专题3晚清史(下)
时间:20世纪初阶段特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辛亥革命这一时期中国出现社会大变革。两大矛盾合流;清廷被迫实行新政,并逐步仿行宪政;民族资本得到初步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不断发动起义,爆发辛亥革命;立宪派推动立宪运动受挫,转而支持革命;袁世凯与帝国主义等勾结,篡夺政权。
【时空穿梭】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1903年,清末新政;清政府设商部,奖励工商1905年,孙、黄等在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清政府派大臣出洋考察宪政;废除科举1906年,9月,清政府发布“预备仿行宪政”1908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1911年,黄花岗起义;组建“皇族内阁”;发布“铁路国有”法令;武昌起义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2月12日,清帝退位,清朝结束
【温故知新】
一、三民主义1、背景:(1)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不断加深;(2)近代诸多救国的改良方案屡屡碰壁;(3)孙
中山的革命学习(在英国):广泛学习西方政治理论;考察西方社会政治,大大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4)革命实践:1894年在美国檀香山建立兴中会;1895年发动广州武装起义;1905年同黄兴、宋教仁等在日本东京组建中国同盟会。
2、思想渊源:(1)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流亡海外期间,孙中山考察西方社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政治理论,丰富了民主革命思想。他把民族、民权和民生主义等同于法国的“自由、平等、博爱”,类比成美国的“民有、民治、民享”。(2)中国传统思想:民生主义是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中最富特色、最具创意的部分,其思想内涵受到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启迪。他曾经把民生主义归结为“节制资本”和“耕者有其田”,并对“天下为公”十分赞赏,把“大同”视作自己的“理想国”。(3)社会主义等其他思想:孙中山还信奉进化论,欣赏美国亨利乔治的“单税社会主义”思想,盛赞马克思的《资本论》。这些都说明孙中山的思想渊源于多元的人类文化优秀遗产,并在民主革命实践中不断融铸创新。
3、提出:(1)1905年,孙中山在《中国同盟会总章》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2)同年,在《民报发刊词》中将该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3)基本内容:①民族主义(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用革命手段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清朝封建统治;②民权主义(创立民国):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