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思考李晓梅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辽宁沈阳110032)摘要: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而且是
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然而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主要采用三个方面的策略切实有效地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第一,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第二,提供自主建构的时空,发展学生的自主性;第三,创设开放性的空间,培育学生的创造性。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主体性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1杜威有句名言:“教之于学就如同卖之于买。”2教与学就如同卖与买一样相互依存、对立统一,教与学之间互为基础、互为方向。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就意味着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内含着教师的教,这是同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而且是人格绝对平等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交互主体的(i
tersubjective)关系”。正是教师与学生这两类主体之间的交往过程,构成了教学。3但在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小学生这个主体并没有被充分地加以重视,换言之,小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前不久,笔者运用弗兰德斯师生语言互动分析方法对100节小学数学课进行了师生的语言互动分析,根据弗兰德斯对课堂言语活动分为的十个种类,教师说话接受感情、表扬或鼓励、接受或使用学生的主张、提问、讲解、给予指导或指令、批评或维护权威性和学生说话学生被动说话、学生主动说话、沉默,对教师与学生的语言行为进行编码,通过对这100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观察记录统计,令人惊讶地发现,在整节课的师生语言行为中,学生主动说话的语言行为平均仅占32。由此可见,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没有真正被重视、没有真正被关注。主体性是人作为活动主体而表现出来的,既包括主体精神又包括主体能力。它所包含的内容是人在自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能动性、创造性
1
f和自主性”。4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切实有效地发展小学生的主体性呢?
一、激发与培养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这个学习主体是有选择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影响的,对一个教师讲授的内容,每一个学生接受的情况都不一样。学生对教师教的内容进行选择,同时对客观的知识进行再改造,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结构。教学过程不是简单的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