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曲《二泉映月》赏析
《二泉映月》是著名的民间音乐家阿炳(本名华彦钧,1893—1950)的一首造诣深厚、流传广泛、具有浓郁民族音乐风格的二胡独奏曲。此曲大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因其美妙的旋律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深受国内外广大音乐爱好者的青睐,此曲被国际乐坛公认为世界不朽的十大名曲之一。从乐曲的曲名来看,这首作品似乎是以描绘景色为主,且借景抒情的标题性音乐作品。后据杨荫浏先生回忆,当时赴江苏无锡为阿炳录音时曾问及这首曲子的名字,阿炳说:“这首曲子是没有名字的,信手拉来,久而久之,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阿炳后称其为“依心曲”。因无锡的惠山脚下有一个世称“天下第二泉”的地方,景色十分优美,也是阿炳经常卖艺的地方,于是杨萌浏和阿炳商定,将此曲正式取名为《二泉映月》。由此可见,《二泉映月》是阿炳在长年的流浪卖艺生涯中不断演奏加工而成的,它不是描写“天下第二泉”的美丽景象,而是通过曲中苍劲哀婉的旋律,抒发了作者对旧社会苦难生活的愤懑与不满,表现了他顽强不屈的性格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向往。阿炳自幼年就出家做了道士,从小受当地山歌、滩簧、长篇叙事歌和丝竹乐等地方音乐的熏陶,跟随父亲学习各种民间乐器,青年时就已是吹、拉、弹、唱样样精通,中年时因吸食鸦片而使生活急转直下以致穷困潦倒,而后又因得了眼疾无钱医治,
f故而双目相继失明,从此流落街头,靠卖艺为生。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使他饱尝了旧社会的辛酸屈辱,可面对恶势力的欺辱他从不卑躬妥协,而是与之奋力抗争。阿炳经常通过拉二胡、弹琵琶、说新闻的方式来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其创作的《二泉映月》与其说是阿炳通过音乐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不如说他坎坷的人生和悲惨的境遇恰是旧社会劳苦大众的缩影,而阿炳刚直不屈的品格和气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内心的思想风貌,更表现了一种民族的气度和精神。全曲由引子和六段旋律及尾声组成。这六个段落主要为主题和五次变奏。引子开始共由六个音组成,乐曲弱起且下行音阶式的旋律进行,仿佛不知不觉地发出了一声饱含辛酸、深沉痛苦的叹息。二胡用微弱的起音,深沉而内在的音色,将听众立刻带到了作者所要描写的情境当中,人们依稀看到了一位盲艺人手执二胡,用琴声叙述着自己颠沛流离、饱经人间辛酸的遭遇。乔建中先生在《生命的绝响——阿炳和他的音乐》一文中写道:“对阿炳来说,这一声长叹不是偶然发出来的,应该说他一生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