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2003年市新教师培训发言材料
关于学科教学的几点思考
大家好。22日,校长让我给咱们新来的教师说说学科教学上的经验,经验真的说不上,我只能说谈谈自己对语文学科教学的几点思考、几点认识,这些东西有的经过了深思熟虑,是我在教学上的经验教训,有的只是脑海中一闪而过的东西,并不成熟,今天一并说给大家,希望能起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对大家的今后教学有所帮助。我认为要搞好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结合:一、教材与教参并重
刚参加工作的教师,在教材与教参的处理上,有一个通病,那就是轻教材,重教参,尤其是文科老师。我刚参加工作时也是这样,现在回想起来,这么做实际上是本末倒置。因为教材才是教学的根本,而教参无非是教学的辅助,试想,手里拿着教材,没有深入的思考,没有细致的研究,而只是把教参的条条框框“照抄照搬”到课本中去,把教参的那些理解与分析只是标签式的、支离破碎的贴于教材之上,那又有什么用呢?既无助于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也无助于自己教学水平的提高,久而久之,自己也只能成为一个机械的“教书匠”,因为你在这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所起的无非是一个“传声筒”的作用,人云亦云,并没有自已的东西,甚至不管对错,只是一味地将教参一字不漏地讲下来,这样的课堂也就成了僵化的死板的知识灌输。连知识的准确性都谈不上,还有何效率可言?学生又怎能买帐呢?我这么说,并不是反对大家使用教参,正相反,而是告诉大家应该好好的钻研教参,正确地使用教参。二千年前的孟子就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语言很浅显,道理很深刻,很有启发,对我们来说,那就是不要拘泥于教参,不要将教参视之为“金科玉律”,以致于教学中不敢越雷池一步,这样做,不仅会束缚住我们自己的手脚,使课堂教学走向死胡同,同时也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谈不上对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地分析、理解,鼓励学生提出独创的见解,允许不同意见的存在与争论,而不能借助教参,以求所谓的思想统一。拘泥于教参,可以说有百害而无一益。
2003年8月24日
f2003年市新教师培训发言材料
二、
教材与学生并重
大家知道,现代教育学中有一条非常重要的原则,那就是要因材施教,这条原则理解起来容易,操作起来却很难。就我们语文学科而言,既有教材,又有读本,课内的要学,课外的也要讲,内容太多了,怎么办?有的时候,真的是为了教书而教书,只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