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育人重在“养心”
临川八小郑小芳
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育人”的关键在于“养心”。基础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心理的人,这既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现代人的发展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所谓养鱼重在养水,养树重在养根,养人重在养心。教育重在养护孩子的心灵,如果心灵得不到有效的滋养,天赋的聪明就没有根基;智商再高,没有恰当的、相应的心态支撑,天赋也就很难发挥。古人亦云:“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在古人看来,育人的本质就在于“存其心”、“养其性”、“达其材”、“成其德”,使人德才兼备,修身齐家。从这个意义上讲,“养心”是育人的现实策略,也是育人的终极目标。
所谓“养心”,重在“养”字,要选择恰当的“养”的方式。“养心”首先不能靠“圈养”,人人是有机体不可能依靠外部力量使自己“重组”,不可能像机器改变原料的结构使其变成产品一样来“改造”学生。“圈养”不能造就自由的心灵,“规训教育的最大危险就是人性的培育遭到忽视”。“养心”首先也不能靠“放养”,讲究心灵自由并不意味自我放纵,学生的培养离不开周围环境的影响和教师的指导。“养心”关键在于“养护”,尊重学生个性,认同个体的产异性,顺其自然,润物无声。如课文《种树郭橐驼传》中所阐明的“养树”的道理,“养树”也要讲究顺木之性,“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刚入学的小学生,如同一张白纸,教师犹如一位画家,只有精心勾画,才能
f画出精致的“作品”,人一生的品德习惯是否优良,与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品德和行为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俗语云“三岁看小、七岁看大”,道出了从小抓住品德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任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只有抓住起始阶段的品德习惯的养成教育,才能让学生在育德求知做人的道路上做“真人”
有人说,教师的生命像一个长长的句子,艰辛是定语,耐心是状语,热情是补语;无私是谓语,奉献是宾语;也有人说,老师的生命像一个根号,叠叠作业为她的青春开无数次平方。对于教师来说,要养护好小学生稚嫩的“心灵”,就要做到真正“有心”:一是尽心,用心育人,只有尽心尽力,才能尽职尽责。二是爱心,了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