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笋撑起致富天
作者:刘兆福来源:《科学种养》2009年第01期
事在人为,路在脚下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上个世纪90年代,汪素莲是浙江省临安市板桥乡一个年轻的农村妇女。她看到有些村民走上了发家致富路,再也坐不住了,筹措资金先后办了小塑料厂和小饭店,但都因经营不善而陆续关张。一筹莫展之际,她发现有的村民跑运输来钱快,便又凑钱购买了1辆大货车,自己学驾驶当司机。那时候男人开车的都很少,何况她一个农家妇女,方向盘都握不牢,车开得像喝醉酒似的一个劲往沟里冲。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炼,汪素莲终于将大货车驾驭得得心应手,由于她人朴实,讲信誉,所以货车总是有人租,闲不住。
跑运输异常辛苦,风雨无阻,星夜兼程,但汪素莲手头总算有了一些资金积累。
临安是著名的竹乡,汪素莲所在的板桥乡,更是竹林漫山,浩如烟海。每到春季,村民们纷纷租用她的车往外运竹笋。看到卖竹笋能赚钱,汪素莲心想,自己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不久,她的竹笋收购站应运而生。
隔行如隔山,竹笋收购虽然没多少技术含量,但里面的名堂也不少,鲜笋品种、收购时机、价格高低等,都让她摸不着门道,难免也要交些“学费”,好在她虚心好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终于成了竹笋收购的行家里手。
入了这一行,汪素莲很快意识到,收购、运输竹笋,其实就是给竹笋加工厂家送货上门,提供原料,春夏旺季还好说,秋冬淡季就没有活干了。在竹笋收购运输这个环节,自己的利润空间很小,要想靠竹笋赚大钱,就必须自己当老板,将收购来的竹笋简单加工,再卖给加工企业,这样才有赚头。
思路决定出路。汪素莲的竹笋加工厂很快便建立起来,事实证明她的想法没有错,加工竹笋比单纯提供原料利润高出几倍。尝到甜头的汪素莲决心大干一场。
选准项目,寻找商机
f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
comc
为了获取更多利润,汪素莲决定将竹笋粗加工转为深加工,避开加工企业这个中间环节,直接跟终端客户做生意。当时的临安,已有三四家大型竹笋加工企业,竞争激烈。有人劝她:“人家已经形成规模,你刚刚起步,肯定竞争不过。”汪素莲说:“竞争无处不在,不能被别人吓倒,关键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
1999年5月,正是竹笋收购旺季,收购员反馈的信息是,小竹笋原料几乎全被几家大企业瓜分,只有大竹笋无人问津。汪素莲通过调查,有人告诉她,临安竹笋大部分销往日本,日本人青睐口感好的小竹笋,对大竹笋不感兴趣,导致当地竹笋加工企业厚此薄彼。
汪素莲心想,既然在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