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高度的变化,进而又有四季和五带的形成。强调: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是由黄赤交角决定的。如果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点的范围也将增大,昼夜长短的差异更大;随着直射范围的增大,晨昏线转过的角度也将随之增大,极昼极夜的范围也将随之增大。1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c:概念:正午太阳高度即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出现在地方时的12时,直射点所在的0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向南北两极递减。正午太阳高度在同一纬度上的季节变化:夏至日,北回归线及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南半球达最小值;冬至日,南回归线及以南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北半球达最小值。0计算:H90纬度差(纬度差即某地的地理纬度与当日直射点所在纬度之间的差值)。0没有太阳直射的某地,H在一年中最大、最小的差约为47。楼距的推算等。15、昼夜长短的变化c: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昼长夜短,且地理纬度越高,昼越长;太阳直射点的纬度越,昼越长。另一半球,反之。学会比较不同纬度地点的昼夜长短。以北半球为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春分
昼夜平分昼长于夜昼渐长昼最长昼长于夜昼渐短昼夜平分昼短于夜夜渐长昼最短昼短于夜昼渐长昼夜平分
夏半年(春分秋分),地理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内为极昼;冬半年(秋分春分),地理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冬至日,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内为极夜。16、四季和五带的划分从天文含义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五带的划分依据:地表不同纬度地区一年内获得太阳辐射总量的多少,直接依据是看该纬度地区内有无阳光直射、有无极昼极夜。五带的分界线:回归线和极圈。17、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及各层特点:①划分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三态物质中可以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的传播速度高于横波。②界面:莫霍面和古登堡面。③三个圈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平均厚度17千米,大陆部分约33千米。地壳结构的特点:地壳厚度不均,硅铝层的不连续分布。☆岩石圈: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转换》
1、地壳的物质组成a:地壳是由各种岩石组成的,岩石是由矿物构成的,矿物是由化学元素集合而成的。矿物是地壳物质组成的最基本单元。2、矿物和岩石的关系b:矿物在自然界往往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