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六十多年,是汉赋的发展期。在这一期间,由于文化政策的相对宽松,一改秦代以法为教、焚书坑儒的暴政,使得战国后期从楚国开始兴起的赋体文学,能够利用四海统一所提供的新的契机,融合南北的文明成果向前发展。但是,又由于在亡秦之后,百业凋弊,百废待兴,“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藏,自天子不能具纯驷,而将相或乘牛车。②”所以当整个社会皆处于如此严重的饥馑之中
f时,自然是不可能谈得上文学发展的。到文、景之治,经过数十年休养生息,才逐渐形成富庶繁荣景象。而与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相应,赋体文学也必然是走着一条相对渐进的道路。另外,在当时占统治地位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也固然不会扼制汉赋的兴起,但也不可能为汉代大赋的产生与发展,创造优裕的条件与丰厚的土壤。鉴于上述,这一时期赋体文学在创作上,还大体继续以骚体赋为主流,在相对缓慢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显现向散体大赋的过渡与分流。而初步奠定汉赋体制的是枚乘的《七发》,《七发》在形式上采用主客问答的方式,中间虽然杂有少数楚辞式的语句,但就通篇来说是间有韵文的散文,在状物叙事上则带有铺陈夸张的特点。这都为后来司马相如等汉赋作家所继承、发展而形成固定的所谓“七体”的格局,因此《七发》在赋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二、鼎盛期西汉中期从武帝经昭帝至宣帝,九十余年间是汉赋的鼎盛期。这一时期,由于前几代帝王七十余年的休养生息政策持续发展,政权巩固,国力强大,疆域辽阔,封建皇权至高无上,统治集团已不再以省俭为本,他们大兴土木,起造宫室苑囿,游乐狩猎于其中,而汉赋的典型作品,即所谓的游猎、京都大赋就正是以统治阶级这样的物质生活为其直接的描写对象的。汉初萧何为汉高祖刘邦建造长乐宫、未央宫,刘邦感到豪华过分,萧何却回答说:“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而汉代赋家写赋,正是用铺张扬厉的文字来颂扬贵族君主的生活环境和他们的享乐,又以其富庶繁盛来衬托汉家天子的威严,这正好适应了统治阶级说要尽情的享受,又要找出堂皇理由的虚伪心理。这样很快吸引了几乎所有的文士为之呕心沥血,殚思竭虑,驰骋才华,于是迅速出现了繁荣景象。仅据班固《汉书艺文志》中依照刘向在成帝时经过审查筛选,论而录之的六十一位有主名的赋家和九百三十篇赋作统计,这一时期就占了绝大多数。在赋的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