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冒险途中上演了大战风车、大战羊群等闹剧。D.沈从文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他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其代表作有《边城》《长河》等。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对孔子思想中“时”的认识对于孔子的思想,一般认为仁是其核心,相关讨论也较为充分。其实,孔子思想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时。
1
f孔子在《论语〃微子》中对被称为贤人的伯夷、叔齐、柳下惠等人的德行作过褒奖有加的评价,但谈到自己时却说,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这里的无可无不可,说的是万事万物没有什么绝对不变的,可与不可看起来是相互对立的,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它们之间存在着辩证的统一。也可以说,孔子是用辩证的方法看待问题的,认为矛盾的双方可以转化,一切都应相机行事、依时而定。《论语〃里仁》中说: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这是说君子对于天下的事情,没有一定要怎样做、不要怎样做,只要怎样合理恰当就怎样去做。对孔子而言,一切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要顺应时势,相机行事,择善而从,力求得体,以获得最佳效果。孔子主张遏事依时而定,灵活应对,但这绝非没有原则地肆意妄为。其实,在孔子思想中,时与仁是交融会通的,依时而定的所作所为,正是为了争取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论语〃阳货》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山弗扰盘踞在费邑图谋叛乱,召孔子去,孔子答应了。意欲前往。子路以公山弗扰是叛臣,反对孔子去。孔子说: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孔子的回答是:如果给我机会,我是不会错过时机的,我将余使周文王、武王的仁义之道复兴在东方由此可见,孔子的时是和他所主张的仁密切相关的,为了实现仁道的远大理想,有时需要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从对管仲的评价上也可以看出孔子思想中时与仁的交融会通。孔子把事君以忠作为对臣下的要求。但当论及管仲时,孔子却没有拘泥于成见。历史上,管仲和召忽曾共同辅佐公子纠,当齐桓公杀了公子纠继承君位后,召忽自杀以殉,而管仲却成了齐桓公的宰相。子贡从常理出发,认为管仲的行为是不忠不仁。但孔子并不这样看,相反,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和天下政治统一的高度否定了管仲非仁。而是认为正是由于管仲,齐桓公得以称霸诸侯,并以周之德政匡正天下,人民至今都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