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的变化及时作出预调、微调,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要着力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完善促进消费的政策,努力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保障在建续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大项目,加强对企业投资的引导和规范。要进一步夯实农业基础,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大“三农”投入,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促进农业稳产增产,不断提高粮食等农产品保障能力。要努力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增强市场调控能力,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搞好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切实降低流通成本。要坚持房地产调控政策不动摇,促进房价合理回归,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协调发展,积极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发展的支持,引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要认真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和奖惩制度,加强重点领域节能减排,继续做好应对气候变
f化有关工作。要促进对外经济稳步发展,推动出口结构升级,积极扩大进口,引导外资更多投向高端制造、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快沿边和内陆地区开放步伐,支持企业“走出去”,深化国际经济合作。要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化财税、金融、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促进民间投资体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农村领域改革,做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要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各项社会建设,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安置好困难群体和受灾群众生产生活,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和服务,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继续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转型是关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十二五”发展的主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是转方式的主攻方向,扩大内需是结构调整的首要任务,城镇化是中国内需最大的潜力所在。中国人口多,地域辽阔,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持续发展的阶段。去年城镇人口比率刚刚超过50,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会有10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能够释放巨大的消费和投资需求。同时,提升工业发展水平,促进服务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