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由于个体的差异,在学生群体中难免会出现“随班就读”生,他们表现为缺乏自信、学习被动,对完成学习任务有很大的困难。帮助他们脱“困”,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在教育实践中要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扬起前进的风帆。一、用“责任”关注。陶行知先生说过:“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我们的学校不但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场所,更是向社会输送大量合格劳动者的场所,如果我们只关心“好生”,对随班就读的学生不闻不问,这样做不能说是对事业负责,对国家负责。况且那些随班就读生们本身就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他们绝大多数内心是自卑的,性格是内向的,如果我们老师不负责任地将他们弃在一边,就更会加重他们的自卑感,结果使他们在校是既成不了才,又成不了人,只能是一事所成。现实生活中,因为考核的关系,我们大多数老师喜欢以成绩的优劣来衡量学生,过分地看重“智力”的发展,总是对那些成绩好、智力超长的学生十分宠爱,而对那些随班就读生是漠然置之,甚至是视而不见,轻则吵骂,重则惩罚,一心想的是他们影响了自己的教学实绩,巴不得他们早点出门为最好。显然这些想法和做法都是要不得的。笔者认为,强烈的责任感是我们对待随班就读生应该首要具备的态度。
f二、用“爱心”呵护。随班就读生从小就生活在别人的讥笑声里,很少作为人们正面关注的对象,他们因此变得敏感,自卑,总觉得自己在班里是个可有可无的人,因而有的就会放松对自己的严格要求,成为班里的调皮生,他们的心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只能呵护,经不起丝毫的刺激。苏联教育家赞科夫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辅导过程中,要倾注爱心,以自己的满腔热忱影响、鼓舞这些学生,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我班有个同学基础非常差,话讲得结结巴巴,由于口吃不清楚使他平时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显得非常自卑孤独,郁郁寡欢。看到此情,我并没有忽视她,而是给予了她多方面的帮助:让其他的学生和他同桌,经常给她补课,稍有一点进步,哪怕是课堂上一次回答,也及时鼓励。一次很简单的语文考试,她终于勉强及格,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她,并当众奖给她两本练习本,也许在其他同学看来,这是微不足道的,然而对于她来说却感动得泪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