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教育课教案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帮助学生掌握有关就业和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明确学习本门课程的意义,从而增强学好这门
课程的自觉性。教学重点:
1、就业与就业指导的含义2、我国就业指导的现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章创业意识与创业能力
第一节就业及就业指导的基本知识
一、就业及其基本特征就业、职业两个名词解释,比较。(一)解释
1、什么是就业就业是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结合,从事一定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济收入的活动。把握四个方面:其一劳动主体必须是从事社会劳动(从事家务劳动不是就业),其二有报酬和经济收入(如家务劳动、公益劳动等不是就业)其三从事社会劳动必须是合法(如走私、贩毒、卖淫有非法收入,但不是就业)其四劳动主体符合法律规定(劳动法规定就业必须年满16岁,如文艺、体育等特殊工种除外)2、什么职业职业在德语中乃是“天职”之意,它意味着个人毕生为之而不懈奋斗的目标。因此,职业本身已经包含了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的内容,它是一种具有高尚性的事业。职业体现了专业的分工,没有高度的分工就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职业观念,职业化意味着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它体现了一种精神追求,要求劳动者对它的忠诚。职业发展的过程也是人生价值不断实现的过程。二比较就业是劳动者获得一份合法的工作并有一定的经济收入的活动,职业目标尚未确定,是初级的职业活动。职业是劳动者专门从事某项事务并终身为之奋斗,目标明确的精神追求,是高级的职业活动。举例:职业运动员和一般运动员;职业演员和一般文艺工作者等。
2、就业的基本特征(1)社会性。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是构成就业的基本要素。两者相结合,处于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中。生产关系就是社会关系,就业总是受到社会关系的推动和制约,总是同社会的现状与发展密切相关的。(2)经济性。对社会来讲,就业活动在宏观上要求尽可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社会劳动力资源。对
1
f劳动者个人来讲,就业是获得生活资料的主要手段。就业活动的结果,要尽可能地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使劳动力再生产的条件不断完善。
(3)计划性和合理性。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不是任意进行的,而是要按一定的计划和比例来进行。其计划的方式由生产关系决定,结合的比例限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4)变动性和相对稳定性。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劳动者就业岗位的变换越来越频繁。这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