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对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3.怎样理解作者提出的各民族建筑之间的“可译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这也是用“语言和文学”为喻。各民族建筑的功用或主要性能是一致的,有相通性,但表现出来的形式却有很大不同,恰似不同民族的语言,表达同一个意思,语言形式却不相同一样。所谓的“可译性”,是指各民族建筑在实质上有“同一性质”,可以透过其纷繁多样的表现形式解读出来。
钱钟书的《谈中国诗》和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研究的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但他们的研究方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
f处。试作比较分析。【探究思路】
【探究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观点一钱钟书说,谈中国诗必须要有比较的立场,即不仅要有纵向的比较,而且更要有横向的比较,“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样才能居高临远,“对本国诗尽职”。他运用这个方法,不仅看出了中国诗的特征,而且看出了中国诗和
f世界诗歌的相通相融的关系。梁思成没有宣示他用了比较的方法,但实际上却也是用了这一方法,他通过中西建筑的比较,发现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发现了中国建筑木材结构中的框架式原则对人类建筑业的巨大贡献。而且,他也同样地发现了中西建筑的“可译性”,原来中国建筑和西方建筑只是形式不同,其内容和功用却是完全相同。
观点二钱钟书根据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对中国格律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指出“一篇里不许一字押两次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正是因为篇幅简短,才使中国的诗“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形成了特有的“富于暗示”的诗风。这一论断,对中国格律的作用予以科学的分析。梁思成也运用同样的方法,对中国建筑的法式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我们三千年沿用并发展下来的惯例法式”“无论每种具体的实物怎样地千变万化,它们都遵循着那些法式”,法式对于建筑“有一定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