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材料: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
时下,“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话题。其实“和谐”并不是一个新生的时髦事物,而是一个古老的命题。我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曾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天是一个和谐。和谐,原属美学范畴,是指事物和现象各个方面完美的配合、协调和多元化的统一。心理学家认为,和谐是真善美的统一,是人和事物存在的最佳表现形态。和谐能产生美,产生最佳效益。社会如此,课堂教学也如此。受东方文化的影响,传统师生关系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中心主义和管理主义倾向,严重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性,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摧残了学生的自信心。这种“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充斥着我们的课堂,影响了学生的全面、自主发展。虽然“不和谐”能促进我们的思索,但对“不和谐”做出“反思回应”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和谐”。毕竟“绝对完美和谐的课堂”是不存在的,更何况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是走向和谐课堂教学的一个方面,但这又的确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有学者认为:和谐社会是一种有层次的和谐,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与人的和睦相处,是保证社会机体协调发展的基础。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关系如何,便是构成了课堂这个“小社会”能否和谐的主体。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何在政治课教学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走向和谐的课堂教学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学习和思考谈几点肤浅的想法。1、在共同营造师生平等氛围中形成互动的师生关系长期以来,课堂教学大多忽略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师生情感阻隔的现象比较严重。调查表明,目前师生间的沟通状况普遍不令人满意,13的学生与教师缺乏起码的沟通,13的学生认为教师很少与他们认真交换看法,甚至对学生的意见充耳不闻、不理不睬。一些课堂中,缺乏支持性的学习气氛,甚至出现教师体罚、歧视学生的现象。这大大影响了学生在课堂中自主性、创造性学习的发挥,更谈不上互动师生关系的构建。因此,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营造有利于形成互动师生关系的平等氛围。首先,要明确师生双方互主体性地位。其实,人作为实践和认识的主体,是在与自然、他人及社会的相互作用的过程中生成的。“我离不开他人,离开他人
f我不能成其为我;我应在自己身上找到他人再在他人身上发现自己”,个体作为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前提,而在他人的交往中凸现的。所以,只有承认双方的互主体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