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宋词词牌名的来历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词牌数目大约有八百七十多个包括少数金、元词调。
词的内容多数已与词牌的意义无关。事实上,从北宋开始,词人在词牌之外往往另加题名或序言以说明词意。
至于各词牌的出处只有少数是可以考证的,绝大部分已无法弄清其来历了。但一般而言,词牌的产生大约有以下几种情况:⑴原来的乐府诗题如“乌夜啼”“长相思”等⑵唐代教坊乐曲的名称如“浪淘沙”“西江月”等⑶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如“临江仙”原写水仙“双双燕”原咏燕子等⑷取别人诗句中几字如“醉春风”李白“丝管醉春风”“看花回”刘禹锡“无人不道看花回”等⑸取某些历史故事如“解连环”出《庄子》“连环可解也”“塞翁吟”出《淮南子》塞翁失马等⑹取本词几字如“忆秦娥”“占春芳”等⑺词人自制如柳永姜夔等本身就是作曲家他们作的曲自己填上词再根据词意自定⑻用原有词牌增字数后改称如“甘州令”“浪淘沙慢”等⑼根据词的字数定如“三字令”“十六字令”等⑽有综合两个词牌定的如“江城梅花引”等⑾用人名如“西施”“虞美人”等⑿用地名如“南浦”“伊川令”等⒀用乐调如“角招”“四犯令”等当然还应该注意到词牌名的四种情况⑴调同名异,也就是一调数名其中一个是本名其余皆为别名。如“念奴娇”是本名“百字令”大江东去”“酹江月”等皆为别名⑵调异名同,也就是几个调同名。如“菩萨蛮”又名“子夜歌”,而另外还有“子夜歌”的正调完全与之不同;⑶调异句同,即有些词调字句全同,但谱入音乐时的腔调并不相同,不容混淆也。如“解红”“赤枣子”“捣练子”三调,均为五句两句三字三句七字排列全同而且都是平声韵。但每句的平仄安排却不尽相同不能把它们视为同调;⑷调同句异,也就是一调数体。一个词牌之下,有数种不同的词体,当然,其中有正格和别格异体之分如“念奴娇”辛稼轩的“书东流村壁”为正格,苏东波“大江东去”则为别格。1、暗香词牌名。从小序中可知始自作者。绍熙二年冬天,作者冒雪去拜访石湖居士(范成大),逗了一个月,石湖拿出诗笺,向作者索要词章新作,作者填写了两首词。2、卜算子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3、采桑子原唐教坊大曲中有《采桑》,后截取一“遍”单行,取为词。又名《丑奴儿令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