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选择
转型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着复杂的局面。在实现从一元治理到多中心治理的转型中,科学发展观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提出对社会管理提出了诸多新要求。不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沿用管制的旧模式,势必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此,顺应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深化社会管理创新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社会管理创新,既需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的作用,又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机制因其倡导的民主、协商、利益诉求表达,内在契合了社会管理创新的需要,故而成为转型期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实现善治的路径选择。公众参与符合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需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一个老话题,也是一项新课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围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体制建设的主要目标,也符合社会管理创新的内在需求。第一,公众参与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体现。公众参与一方面能够使社会事务管理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只有自觉贯彻落实党的群众路线,从思想上尊重群众,从感情上贴近群众,从工作上依靠群众,才能充分激发和保护人民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
f性,使社会管理创新获得最牢固、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第二,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个逐步推进的过程,必须在党的领导下,让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当前我国正处在复杂的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期,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利益关系复杂化趋势,各种矛盾呈叠加状,社会管理任务越来越繁重。只有通过积极吸纳公众参与社会管理,搭建多种利益诉求平台,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纠纷,降低发生社会冲突的可能性,更好地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第三,公众参与能够增强社会管理创新的活力。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就一直比较注重社会事务管理中的公众参与,甚至得到《宪法》的确认。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作为民主政治核心制度之一的公众参与,它能够最大程度吸纳民意,调动民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增强社会管理创新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