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收购:以10亿美元收购I
stagram,190亿美元收购WhatsApp。国内的例子就是微博了,记得四年前,李开复推出《微博改变一切》一书。当时微博如日中天,几乎全民微博。而如今微博的风光早已被微信盖过。虽然微博官方公布的数据还在再创辉煌,但数据是可以障眼的,可以有选择的。用户时间是有限的,当你大量刷朋友圈之时,显然刷微博的时间在变少。那么微信是否有潜在危机呢?我认为是有的:为什么微信一再重拳打击诱导内容分享的行为?因为朋友圈的承载量是有限的,朋友圈的定位是朋友之间的社交网络。从我个人以及我身边部分朋友的感受来说,现在刷朋友圈的次数和时间比以前少了。为什么会减少呢?因为朋友圈里各种让人不感兴趣的信息越来越多。我认为,这主要是微信产品设计决定的:1、微信把通讯属性和社交属性结合在一起,是了不起的创造,但也产生了问题
f微信两个核心功能,一个是即时通讯,一个是朋友圈互动。这两个结合是非常了不起的创造,但是我提出一个问题:你微信通讯录里的人,有多少是你真正关心他生活,爱看他所到所观,爱听他所思所感的呢?微信的通讯属性,使得我们把工作中接触的人(同事、客户)都加为了好友。当代年轻人换工作很频繁的,每换一次工作,通讯录就增加了不少人,这样下来,朋友圈会越来越臃肿的。当你的朋友圈积累超过1000人的时候,还有多少信息你能一一去看。朋友圈的好友上限是五千人,从时间长线看,每个人的好友数量会距离这个上限越来越近的。你可以说,设置不看对方朋友圈不就行了吗?问题在于,大多数用户不会改默认的设置;基于面子问题和部分功利心,你不让人看自己朋友圈不太好,被人点赞而不去赞别人也不太好。可能你给领导同事客户多点几个赞,能给你带来职场上的提升呢。我有个在美国的朋友就说,国内人把工作和生活完全搅合在一起了。是啊,我们大半夜往往还要通过微信讨论工作问题呢。从这个角度上来说,WhatsApp只有通讯,没有朋友圈有其道理。而曾经在国内小圈子红火过一时的国外移动社交应用Path,它有个150人的好友上限也有其道理。path只能加150个好友,官方介绍这样做的理由是来自牛津大学一位教授的研究,认为人们最多能与大约150人维持稳定的社交关系。其中包括5个最好的朋友,15个好朋友,50个比较亲近的亲戚和朋友。2、微信把内容发行和通讯属性、社交属性结合在一起,是伟大的创造,但也产生了更大的问题微信的另一个核心功能公众号的发明是非常了不起的。在即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