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敢以烦执事
③越国以鄙远
④焉用亡郑以陪邻?
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⑥以乱易整
⑦阙秦以利晋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②夜缒而出
③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因人之力而敝之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②焉用亡郑以陪邻?
③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4.其
①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失其所与,不知
④吾其还也
来源学科网
5.之
①公从之
来源ZxxkCom
②是寡人之过也
③行李之往来
④何厌之有
⑤邻之厚,君之薄也
⑥因人之力而敝之
词类活用
1.烛之武退.秦师
2.晋军.函陵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4.邻之厚.,君之薄.也
5.越国以鄙.远.
6.朝.济而夕.设版焉
第2页
f7.与郑人盟.
8.因人之力而敝.之
9.共其乏.困.
来源学科网
10.阙秦以利.晋
11.且贰.于楚也
12.夜.缒而出
1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14.君亦无所害.
15.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16.若不阙.秦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2.共其乏困
3.秦伯说
4.失其所与,不知
5.夫晋,何厌之有
古今异义
1.行.李.之往来
古义:
今义: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为.古义:
今义:
东.道.主.古义:
今义: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
今义:
4.亦去.之
古义:
今义:
5.敢以烦执.事.
古义:
今义:
6.共其乏.困.
古义:
今义:
二、文本探究
1.秦晋为何围郑?(用原文回答)开篇交待这些有何作用?
2.文章写烛之武在使命面前,先“僻”后“受”,有什么作用?
3.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使秦的?(用原文语句回答)
来源1ZXXK
第3页
f4.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兵的?(用原文语句回答并作分析)
可以看出烛之武的一番说词都是围绕一个“利”展开,好象处处为秦着想,其实呢,完全是为
了保存郑,秦晋联盟也有损害,这就是“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
5.晋文公为何不愿攻秦?(用原文语句回答)
6.烛之武是本文的中心人物,请结合原文语句分析这一艺术形象。
7.小结:
秦晋围郑,郑危在旦夕,“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佚之狐的力荐可谓慧眼识英雄。烛之
武临危受命,夜缒而出,智说秦君,秦穆公心悦诚服,秦军乃还。晋文公面对风雨突变,亦毅然去
之。郑国终于转危为安。全文处处注意伏笔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繁简得当,有始有终,层次
井然,烛之武的智勇及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溢于字里行间。
【基础达标】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夫晋,何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