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一.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时期最鲜明的特征。具体内容包含改革开放的背景以及对待改革开放应有的正确态度。关于改革,主要让学生掌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以及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开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必须实行开放的政策,让学生掌握我们进行了怎样的开放,将如何不断的提高对外开放的水平。二.教学重难点: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客观必然性;改革、发展与稳定之间的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性及战略部署和经验;必须坚持改革的正确方向;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三.教学方法课堂讲授、案例教学、课堂讨论、播放影像资料等教学手段和方法。四.课时安排:4五.教学内容:导入新课:1980年,当中国确定的目标是用20年时间实现GDP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要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经济年均增长率要达到7-8%以上,当时世界上没几个国家相信:像中国这样人口众多、经济落后的农业大国,能够实现长达20年时间的高速增长。(20C60-70年代,亚洲“四小龙”采取“出口导向”战略,利用国际市场优势,在较长时间内实现了高速增长。)中国已实现三十年持续高速增长,被世界许多学者称之为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中国增长奇迹是由什么创造的?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必须坚持改革的争取方向。学习本章内容,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提高对全面深化改革的认识。第一节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一)实行改革开放重大决策的历史背景改革,在我国古代称作“变法”,古代有商鞅变法、王安石变法等。“治世不一道,便法不法古”,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方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商鞅用这种观点批驳反对变法的人。春秋战国时期,商鞅变法
1
f使秦国从七国中脱颖而出,迅速崛起,为统一六国打下基础。甲午战争后,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康有为等一批进步的知识分子希望通过维新变法改变中国的命运。变还是不能变,维新派与保守派为此产生激烈争议。戊戌变法失败后,清王朝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