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旧事资料 分类
的先河。2002年,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亚太区大会上,主办方介绍了澳大利亚悉尼和布里斯班以及印度的班加罗尔发展BRT的成功经验。
第二阶段:2003年至今,BRT系统的深入研究和技术推广与实践阶段。
f在这一时期,国内对快速公交系统的理论研究可分为三个层面:①在交通战略层面有关城市公共交通模式和快速公交发展对策的研究;②在交通规划层面有关快速公交系统具体规划问题的研究;③在技术实施层面有关快速公交系统实施和建设的研究。
2003年,在北京举办的“北京快速公交发展战略研讨会”上探讨了在北京实施快速公交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是我国快速公交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05年12月,我国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快速公交线路北京南中轴路快速公交1号线全线通车并投入运营,该系统的建设在于探索一种能有效改善首都公共交通系统的新型和高效方式。2007年2月,天津市1路“快速公交”正式开通运营,这是规划新建220公里快速公交网络上运行的第一条公交线路,象征着天津市酝酿规划多年的快速公交系统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到目前位止,已经建有或正在规划快速公交系统的国内城市还有上海、杭州、广州、济南、武汉、深圳、重庆、大连、厦门、常州、合肥、郑州等。
目前,国内对快速公交的认识逐步得到统一,并将视其为提供高效服务的“绿色交通”系统和缓解城市交通供需矛盾的有效手段,有关快速公交系统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展开。
4问题与对策
41面临的问题
长安大学BRT研究中心主任王元庆将中国发展BRT的相关议题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利益相关者的认同。BRT发展是需要引入相关的专用车道,从社会总体的客流量来看,BRT是占用了其他交通工具的通行空间进行流通。但是从另一个侧面来讲,BRT是一个载客能力,通行速度都占有主要优势的交通方式,在兼顾多方面利益的同时,对于利益受损者的合理要求提供尽可能好的替代选择,如何最大程度的减少利益受损人数及受损程度,已经成为BRT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f二是技术标准和工程方案。在BRT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技术性和决策性决定都可能严重地影响最终BRT实行的结构和影响力。如开门问题,站台问题,车道建设问题都是在BRT项目建设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另一个方面,物理方法的适当性、BRT的诱导系统设置方法,站台乘客进出站交通组织方法等的完善也会对专用路权保障技术产生影响。
三是服务规则。BRT作为一个基于轨道交通方式和传统交通方式的新型交通方式,如何协调其与其他r
好听全球资料 返回顶部